新春走基層·決勝脫貧看商洛
丹鳳產業發展促脫貧 人心思進譜新篇
董楠 方方
2019年,丹鳳縣堅持以脫貧攻堅總攬發展全局,面對產業基礎薄弱、自然資源匱乏等短板,丹鳳縣聚焦精準,迎難而上,把所有資源、力量全部聚焦到實現高質量脫貧摘帽目標上來,以更加有力的行動,向貧困宣戰,盡銳出戰,精準施策,不斷奪取新勝利。
產業扶貧顯成效 帶領群眾摘窮帽
丹鳳縣棣花鎮許家塬村,一座座嶄新的現代化雙孢菇廠房拔地而起,展示著產業興旺的魅力。棚外天寒地凍,棚內溫暖如春,一個個戴著“帽子”的小白菇從菇床上悄悄地探出了頭,煞是惹人愛。
走進丹鳳縣食用菌產業園,溫室大棚、分揀車間、質檢室、會展大廳等一應俱全。貧困群眾、技術員等合作社成員在雙孢菇生產、加工的各個環節緊張有序地忙碌著。一位50多歲、瘦高個、皮膚黝黑的男子哼著小曲正在熟練地采摘著新一茬雙孢菇,園區管理員屈長林邊打招呼,邊和我們說:“這就是趙亞洲,是建檔立卡貧困戶,不過現在他不僅在這務工回去還又種地,生活好多了。”
“我妻子有殘疾,我們在這里務工每天共有近200塊錢工資,加上每年2950元的分紅,已經很滿足啦。最近忙采摘,身體是累了點,但生活有了奔頭,收入增加了,心里覺得很幸福。”趙亞洲風趣地接過話茬,“以前村里窮,能人都往外走。自從村里建起了這條雙孢菇綠色循環產業鏈,‘莊稼把式’變成了‘技術工人’,飛出的‘鳳凰’也正陸續‘回巢’。如今不少本地人在村里蓋了房,都鉚著勁地干呢。”
2019年11月,依托良好的自然環境、區位條件,以雙孢菇產業發展和農業科技培訓為主,示范功能齊全、基礎設施完善的丹鳳縣食用菌產業園應運而生,通過入股固定分紅、土地流轉收益、打工收益等帶動貧困戶穩定增收。
丹鳳縣食用菌產業園只是丹鳳縣近年來發展特色現代農業的一個縮影。脫貧攻堅戰役全面打響以來,丹鳳縣始終把發展產業作為實現穩定脫貧的主要途徑和長久之策,立足資源稟賦,積極探索現代農業發展新路子,重點扶持以雙孢菇為主的食用菌等六大產業,建基地、延鏈條、創品牌。按照“產業化帶動工業化、工業化支撐產業化”的發展路徑,把發展雙孢菇產業作為山區群眾脫貧致富奔小康的重要抓手,加大政策扶持,強化項目帶動,加強技術培訓。目前,精心策劃完善雙孢菇全產業鏈項目,建成雙孢菇基地20個、傳統大棚424個,年可產雙孢菇4000噸,年產值可達4000萬元。逐漸形成“產業鏈上就業扶、基地創業精準扶、資金入股分紅扶”鏈條式脫貧模式,鏈接帶動6000多戶貧困戶增收脫貧,主導產業帶貧益貧效果明顯。
據了解,目前園區建有年加工3萬噸雙孢菇罐頭生產線兩條,產品遠銷日本、韓國等國,年均出口創匯5000萬元以上。已吸納全縣范圍內貧困戶150人,實現貧困戶和產業融合發展。這樣快速發展的背后,是丹鳳現代農業園區建設模式的成功及經驗的推廣。對于下一步的發展,屈長林顯得胸有成竹:“我們計劃力爭通過新一年的不懈努力,將園區建成集雙孢菇新技術、新品種、新成果的試驗示范與休閑觀光采摘為一體的現代化農業和產業扶貧的實踐基地。通過以‘菇’為媒,促進丹鳳縣逐步形成集菌種研發、基質生產、工廠化生產、多途徑銷售、多類型加工、廢料循環利用以及產品展示、示范推廣、品牌培育、外貿出口于一體的現代農業發展新模式。”
集體經濟再壯大 村民增收樂開花
發展壯大村級集體經濟,選對路子是關鍵。武關鎮梅莊村轄7個村民小組247戶1088人,在冊貧困戶68戶243人,過去長期以單一農牧經濟為主,難以徹底解決整體貧困問題。
為改變貧困現狀,村支書阮聯航迸出了一個大膽的想法——村干部帶頭出資入股開公司。“不愿帶頭出資,就是不敢承擔風險,那當村干部還能干啥?我出10萬元,你們6人各出3萬元,一年最少能分得3000元!”阮聯航對著村干部拍胸脯,信誓旦旦地說。就這樣,一個月后,7名村干部籌資入股的28萬元全部到位。村支書阮聯航在本村王莊組流轉土地60畝,建起59個袋料大棚,注冊成立了“丹鳳縣丹菇食用菌開發有限公司”。阮聯航介紹:“公司成立了,但鋪底資金仍有缺口,我們就利用村里互助資金協會的優勢,40戶貧困戶入股貸款20萬元,合作社出資60萬元,共籌資108萬元。”至此,梅莊村以村集體、企業、大戶、貧困戶入股經營的股份制模式正式形成。3年來,依托村集體經濟已累計發展袋料60萬袋,帶動貧困戶40戶。
要促進農業增效、農民增收和農村發展,提升互助資金使用效率是實現目標的關鍵。梅莊村自2009年成立互助資金協會以來,先后吸納78%的農戶入社,累計發放借款781筆次金額395.5萬元,解決群眾發展產業中的資金匱乏問題,同時集體經濟每年從利潤中提取公益金1.5萬元,目前累計收入11.69萬元。
梅莊村互助資金在培育壯大村域支柱產業中發揮了重要作用,按照“支部+合作社+貧困戶”模式,重點扶持了生豬養殖、肉雞養殖、香菇種植、天麻種植、茶葉種植等,累計扶持千頭生豬標準化養殖場2個,萬只蛋雞標準化養殖場1個,全村年發展袋料香菇100萬袋,優質核桃建園700畝,中藥材種植100多畝以及茶葉園1000畝。3年來,梅莊村集體經濟累計純收入可達37萬元,貧困戶戶均將增收8000元以上。從而實現由“空殼村”向“富裕村”的華麗轉身,為貧困村發展集體經濟脫貧致富提供了借鑒。
近年來,丹鳳縣把發展壯大村級集體經濟作為貧困村脫貧退出的硬指標和強村富民的“金鑰匙”,盤活閑置資源、創新發展模式,鼓起村集體“錢袋子”。通過上級支持、部門整合、社會捐贈、企業幫帶、項目收益補充“五個渠道”,籌集資金扶持發展村集體經濟,建成47個光伏電站鏈接所有貧困村穩定收益,2101戶貧困戶首次分紅256萬元,探索形成“支部+基地+農民專業合作社+農戶”四位一體發展模式,66個村積累達5萬元以上。
扶志扶智激活力 擺脫貧困靠自己
在劉西有紀念館里,陳列著12把镢頭,這12把镢頭是劉西有留給兒子劉丹影唯一的家當和念想。幾十年過去了,這一把把沾滿泥土、帶著創業者體溫的镢頭,在冬日的陽光下向我們訴說著20世紀50年代發生在馬爐村戰天斗地的創業故事。
“他留下的12把镢頭是馬爐村最寶貴的精神財富,這是劉西有當年戰天斗地擺脫貧困的印證。現在正值脫貧攻堅進入決戰決勝的最后時期,我要不計得失,撲下身子去干工作,取得群眾的信任,贏得群眾的支持,只有這樣,才能使劉西有的優秀品質傳承下去。”說話的是馬爐村村支部書記楊陽,臨近年關,他還是那樣忙:每天走訪村民,對脫貧攻堅政策進行再宣傳,叮囑村民安全生產生活,制定2020年的發展計劃。
丹鳳縣深度挖掘劉西有先進事跡與脫貧攻堅的契合點,精心舉辦劉西有同志先進事跡報告會,廣泛評選表彰“劉西有式”好干部、脫貧致富標兵,讓全縣干部學有榜樣、做有標尺、干有方向、趕有目標。2019年8月以來,提拔重用了45名各條戰線尤其是在脫貧攻堅一線中踐行初心使命的干部。在這種源源不斷的精神力量的指引下,有效激發了干部干事創業的激情。像楊陽這樣主動擔當責任,沖鋒在前的工作干勁,目前正在丹鳳縣上下形成一種常態。
受“劉西有精神”感召,普通村民也有了新的變化。龍駒寨街辦馬爐村一村民的山茱萸剝皮機壞了,村上的山茱萸科管服務隊隊員賈丹鋒聽說后,立即騎上摩托車,帶著工具趕到村民家修了起來。20多天時間里,他免費為村民修理剝皮機近50臺。劉中柱是馬爐村有名的孝子,90多歲的老母親因病常年臥床不起,他幾十年如一日照顧衣食起居。
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同其他村一樣,馬爐村開辦了脫貧攻堅“農民夜校”,組織夜校授課隊伍,邀請老戰士、老干部、老教師、老專家、老模范宣講脫貧攻堅政策和先進事跡。開展技術培訓后,村上很多人都成了山茱萸科管土專家,成立了科管服務隊,20多名隊員為本村村民科管山茱萸1200多畝,還為鄰村科管輻射面積達到2000多畝,2017年該村74戶304人順利脫貧出列。
針對部分貧困群眾脫貧內生動力不足和“等靠要”思想,丹鳳縣采取“扶志”與“扶智”雙管齊下,創新載體,積極實施精神脫貧“四扶五風六化”主題行動,以精神文化鑄魂,以思想道德潤心,診療思想貧困頑疾,鼓勵貧困群眾致富思進的信心勇氣,激發脫貧致富的內生動力,凝聚了打贏脫貧攻堅戰的強大精神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