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春走基層 · 決勝脫貧看商洛
脫貧攻堅的“商州答卷”
本報記者李小龍 王倩
開欄的話
風雨送春歸,飛雪迎春到。2020年的春天已悄然而至,本報記者們踏上了“新春走基層”的征程,他們奔走在廣大城鄉的生產生活現場,積極踐行“腳力、眼力、腦力、筆力”,通過擷取最鮮活的素材,采寫“沾泥土、帶露珠、冒熱氣”的報道,記錄全市干部群眾決勝脫貧攻堅、奮力實現全面小康的生動圖景。
即日起,本報開設“新春走基層”欄目,為您講述發生在商洛大地上春天的故事。敬請關注。
歲月不居,時節如流。
放眼商州區脫貧攻堅各大戰場,一個個貧困村華麗蛻變,一個個民生項目補齊短板,一個個脫貧產業鏈條完善,一個個貧困戶笑容滿面……全區124個貧困村全部脫貧退出,29147戶99737名貧困人口實現脫貧,年度脫貧戶均實現“兩不愁三保障”,貧困發生率降至1.36%。
回望過去,商州脫貧攻堅生動鮮活、亮點頻現;展望未來,實現全面小康的美好圖景漸行漸近、令人期待。
抓幫扶立體推動持續吹響“沖鋒號”
1月11日,腰市鎮廟灣村,郭老漢和老伴翻著地,雖然寒氣逼人,但他們的汗早已浸濕衣背。
郭老漢名叫郭書正,一身木匠手藝卻無處施展,家境每況愈下,住著土坯房,吃飯靠種糧,被識別為貧困戶。
第一書記周彤及包扶干部看在眼里,急在心上。得知郭書正是白及、蒼術等藥材種植能手卻苦于沒有啟動資金后,立即給他送來種子,并陪他上山挖野生白及苗,并不斷擴大種植面積。同時,還幫他認領了村上的光伏產業和食用菌產業,給他們家改造了危房。2017年底,郭老漢摘掉了貧困戶的帽子,還被評為全市脫貧攻堅示范戶。
“老漢今年六十七,共產黨他把我記,幫我發展產業、改造住房、看病報銷,讓我不愁吃來不愁穿,脫貧攻堅幫了咱!”現在,郭書正逢人就說黨的政策好。近年來,商州把脫貧攻堅作為頭等大事和第一民生工作,始終堅持高位推進,聚焦“兩不愁三保障”標準,從總體規劃到“八個一批”具體實施辦法,從脫貧攻堅成效考核制度到每年出臺的脫貧攻堅重點工作決定,從區級領導檢查調研到“四支隊伍”管理,從樓里開會、下文發函到周二、周四扶貧日,建立健全了脫貧攻堅責任、組織、政策和考核體系,全區走出一條富有特色的脫貧攻堅新路徑。
特別是商州實行的“四級責任人一線工作法”,明確規定區級領導每周利用不少于兩天時間研究分管領域脫貧攻堅工作,深入包扶鎮村一線蹲點調研解決產業發展、“兩房”建設等具體問題。科級領導、包扶干部每周利用不少于兩天時間,“四支隊伍”每周利用不少于5天時間履行脫貧攻堅工作責任,積極走進田間工廠、農戶家中協調解決問題,推動責任、政策、工作落地見效,真正做到以心換心溝通、用力用智幫扶,得到廣大群眾的一致認可。
同時,商州始終堅持將問題導向作為脫貧攻堅的重要方法論,并一以貫之地體現在脫貧攻堅的全過程,無論是全區脫貧攻堅推進會,還是行業系統扶貧會等各類會議,通報問題、研究問題、解決問題都是雷打不動的環節。基礎工作不扎實、幫扶責任不到位、政策宣傳不到位、資金撥付不及時、工作推進不均衡……一個個問題到村到人,一項項臺賬明確時限,既紅臉出汗,更鼓舞士氣,推動了脫貧攻堅各項具體工作的落地落實。
通過一系列的有效舉措,商州找對了路子、開好了“方子”,明確了“扶持誰”“誰來扶”“怎么扶”等一系列具體的問題,為全面打好打贏脫貧攻堅這場硬仗奠定了堅實基礎。抓產業短中長全覆蓋確保收獲“穩穩的幸福”
冬日的秦嶺,天寒地凍。但卻擋不住干群一心發展產業、增收脫貧的熱情,田間地頭、工廠車間熱火朝天、暖意融融。
1月8日,在腰市鎮潤科食用菌廠房,四五十個工人剛領到這月的工資,個個喜不自禁。
貧困戶周井船家住大荊鎮口前村,家里3間土房,妻子因癌癥曾在市區和西安相繼進行治療,但病沒看好,錢沒少花,妻子離世后,家中負債累累。前幾年,他和30歲的兒子一直在龍山光伏基地打工掙錢。
“我跟娃2019年5月從光伏基地過來的,現在我倆一人一月能掙2400元工資,而且每年我還能從這領到分紅。”周井船邊裝錢邊興奮地說:“2019年10月,我都搬的住到大荊鎮移民安置點了,最近正在給娃尋媳子,真是感謝共產黨呀!”這是記者第二次見到周井船,他家的日子越來越好,他也愈發有干勁。
“基地帶動了9個鎮(街道)51個貧困村,3528戶貧困戶參與認領分紅。截至目前,共計發放收益1012.8萬元,并帶動貧困群眾100多人在家門口實現了就業。”潤科食用菌基地相關負責人陳凱介紹,總投資約1.2億元的潤科食用菌基地是商州區極具代表性的基地,菌種從日本進口,整個生產過程規范有序,產品競爭力強,目前訂單都排到1個月后了。
2017年,商州區在充分調研和外出考察的基礎上,決定將食用菌產業作為全區第二大扶貧支柱產業,按照工廠化規模生產的發展定位,在全區建設了65個食用菌基地,生產香菇、蟹味菇、白玉菇、白靈菇等不同菌類,帶動16322戶貧困戶年均增收2500元以上。
隨后,我們又來到不遠處的大荊鎮口前村龍山光伏基地。放眼望去,雪中的太陽能電池板甚為壯觀。
據了解,2017年商州區搶抓機遇,積極向上申請,僅用7個多月時間就建成了大荊龍山集中式光伏電站,2018年9月全部建成通過驗收,一次性成功并網發電,成為陜南地區投資和建設規模最大的集中式地面電站。此外,全區同步建成59個村級分布式光伏電站。目前,商州區扶貧電站總裝機容量達到62.73兆瓦,有效帶動了全區117個村集體和20196戶貧困戶,戶均增收2500元以上,目前已完成兌付光伏產業收益9次,累計兌付1.2億元。
今年60多歲的貧困戶劉新民,家住沙河子鎮團結村,以前靠打零工掙錢,日子一直過得很艱難。后來,在政府的鼓勵下,他種了一畝八分地的菊芋。2019年12月20日,在沙河子鎮團結村菊芋收購點,劉新民共交售菊芋5000多斤,收入3000多元。“過年后還能挖1200多斤,可以再收入近1000塊錢。”劉新民說,以前地里種莊稼不值錢,種藥材又怕賣不出去,現在好了,今年還要擴大種植面積。據了解,依托國內最大的數字化菊芋制造中心項目,實行“公司+支部+基地+農戶”的合作模式,簽訂產業扶貧菊芋種植收購合同,為農戶免費提供種子、技術指導,以每公斤1.2元的保底價進行收購。目前,全區已實現3萬農戶種植菊芋4.19萬畝,戶均年增收3000元以上。
實踐證明,商州區構建的以光伏、食用菌、菊芋、勞務為主導,以核桃、中藥材、蜂蜜為特色的“4+X”脫貧產業體系和“三變”改革舉措,以及不斷發展壯大村級集體經濟,真正將貧困戶鑲嵌在了產業鏈上,基本實現貧困戶在中長期產業中穩定增收。
抓服務曬手機建平臺努力做貧困群眾貼心人
“昨天早上7點多,一個貧困戶打電話反映,近期他家人得了重病,花了一大筆錢,咨詢相關政策。我已經把這一情況轉交給了衛健、民政部門,讓他們核對。”1月7日,中午12點半,我們在區扶貧局見到王金良局長時,他還在辦公室忙碌。
王金良告訴我們,為了補齊短板、查找死角,全面掌握群眾訴求,解決群眾困難和困惑,去年12月下旬,商州區將涉及脫貧攻堅工作和政策兌現的相關部門、責任人及監督投訴電話打印成彩頁,送到貧困戶家中,進一步提升脫貧攻堅工作質量和水平。
記者注意到,彩頁上面住建、交通、林業、扶貧等“八辦兩組”及重點責任部門副局長、業務責任人,以及鎮村主要負責人的手機號碼一目了然。據介紹,商州區公布相關責任人的聯系方式,并承諾24小時保持暢通,聯系無障礙、傾聽無縫隙、辦事無拖延、服務無折扣,真正幫貧困戶講解政策和困惑、解決實際困難和問題的做法在全國是首創,真正做到了“亮身份、亮職責”,拉近了干群距離。
“群眾有任何關于脫貧攻堅的問題,都能在彩頁上找到相關聯系人,方便及時聯系并解決問題。”王金良說。按照規定,所有問題及批示辦理期限原則上是3個工作日,遇有特殊要求的作特殊處理。如對群眾反饋的問題辦理不認真、不及時、不真實、不準確的,將進行嚴肅地追責問責。
原來,早在2017年6月,商州區就本著“讓群眾花最少的時間、走最少的路、說最少的話、辦最全的事”的服務理念,建成了全省首家農村貧困人口政策兌現中心。
2018年1月,金陵寺鎮崔巷村貧困戶趙剛齊家房子被火燒毀,政策兌現中心得知情況后,立即派入駐中心的保險公司業務人員上門了解,并及時賠付現金10萬元,最大程度上減少了他們家的損失。
“以前要跑好幾個部門,用好長時間才能辦成的事,在這里很快就辦好了,真的很方便。”大趙峪街辦西嶺村貧困戶南利明,因患白血病,先后在河北、北京等地治療,花費數額巨大,來到政策兌現中心報銷時,工作人員將其情況及時上報,通過合療、大病救助、民政兜底等方式,僅2018年6月就報銷了27萬多元。
“我們設立扶貧、新農合、醫療救助等‘一站式’服務窗口24個,集中辦理‘八個一批’相關政策咨詢、政策落實和資金兌現,實現‘進一家門、辦百樣事’的目的,受到了群眾的極大歡迎。”區扶貧局副局長、政策兌現中心主任朱新建告訴記者,為了現場兌付群眾的各項補貼報銷,區財政局為中心下撥了500萬元的周轉資金,中心每月5日前與各入駐部門對賬結算,各部門及時將兌付出去的資金回填到位,確保了中心正常運轉。此外,為了以最快速度將錢兌付給群眾,政策兌現中心與西安結算中心合作,利用即時支付系統,在10分鐘之內,就可以將錢打到群眾的“一折通”上。
“很多群眾進一次城不容易,為此我們專門設置了AB崗,確保他們能隨來隨辦,絕不耽誤。”朱新建介紹到,政策兌現中心自運行以來,已累計辦理各項業務6.7萬人次,兌付各類惠農資金1.2億元。
凡是過往,皆為序章。脫貧摘帽不是終點,商州區將健全脫貧成果鞏固長效機制,完善脫貧成果鞏固責任體系,持續打好脫貧攻堅“組合拳”,全面推進鄉村振興戰略,用實際行動向全區人民交上一份滿意的答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