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2年,王應立高中畢業,回到大隊當了一名赤腳醫生,兼任大隊的團委干部。由于醫術精湛、工作踏實,當時公社的黨委對其很重視,把他作為年輕干部培養并保送上大學。這些在別人眼里求都求不來的好事,他卻沒有應允,因為在他心里早就有了計劃:響應國家的號召去當兵。1973年,王應立按照征兵要求進行了體檢,一切都很順利,可是最終并沒有如愿以償。后來他得知,是公社里的武裝干部不愿意他走,想把他留住,作為生產大隊的管理干部。第二年,他又去報名參軍,這一次整個大隊就他一個驗收合格,沒有辦法,公社最終同意了他去當兵。在報名表的特長欄里,他填寫了“中醫”。
就這樣,王應立走進了軍營,被分配在陜西省獨立師4團1營1連,在渭南富平莊里鎮集訓。20多天以后,部隊的軍醫看他訓練期間各方面表現不錯,而且熟知衛生知識,推薦他到營里面的衛生所,做了一名衛生員。當時,全軍只有他們營有中醫藥室,得天獨厚的資源更是讓他如饑似渴,刻苦鉆研中醫知識。白天,他和老衛生員一塊背著水壺和饅頭深入到銅川的大山里采藥,晚上回到部隊看書。兩年之后,他的醫術被團衛生隊看中,請他在團里建立中醫室。他也沒有辜負團部領導期望,一邊到長白山、大秦嶺里采集中藥,一邊籌建中醫藥室,解決了團里缺少中醫的難題。
“貼心、細心、耐心、專心、癡心、上心……”這是一名醫者應具備的基本素質。在部隊,王應立細心、真誠地對待每一名傷員,熱情接待,迎進送出。一次,有位前來就醫的戰士大半天也沒能講明白病情,所帶的就診記錄上面的字跡也已模糊不清,只能重新診斷檢查,忙活了大半天才查明病因。王應立看在眼里,急在心頭,于是暗下決心,要給戰士建病歷檔案。用了近3年時間,王應立把所有戰士就診的原始記錄、住院病歷等信息一項一項地整理起來,并分類編號,形成了比較完善的病歷資料。
由于表現突出,工作踏實,王應立被團部領導看中,并被提干。1977年,高考恢復。當時整個陜西只有4個名額能上第四軍醫大學,而王應立所在的軍分區只有1個名額,在團隊領導的支持下,他如愿以償地考上了第四軍醫大學。王應立知道,這對他來說也是一次人生的轉折,因此他很珍惜這次學習機會,在大學里孜孜以求,結合自身的實踐,對醫學的理論、體系又進行了全面系統地學習,最終以優異的成績畢業。
1980年,王應立從第四軍醫大學畢業以后被分配到蘭州軍區總醫院,從事老年醫學研究,專門給師以上老干部進行醫療保健。十年以后,他被調往廣州軍區總醫院預防保健科任主任醫師,逐步成長為該學科帶頭人。
博采眾家考古酌今
書山有路勤為徑,學海無涯苦作舟。在王應立看來,中醫學是一門獨特的科學,其獨有的理論體系使得古人的實踐顯得尤為重要,要想繼承和發揚中醫學,苦讀中醫典籍、專心研究必不可少。也因此,幾十年來,他一面刻苦鉆研中醫藥知識,一方面編著書籍,博采眾家,考古酌今。
如何提高健康保健水平、如何延年益壽,如今已經成為廣大民眾關注的話題之一。為了將自己的知識奉獻給社會,多年來,王應立結合豐富的臨床經驗,先后主編和參編《實用臨床內科診斷治療學》《臨床合理用藥指南》《臨床常見疾病治療手冊》《實用軍人心理學》《和諧心理健康人生》《老年醫療保健必備》《健康哲理》《性健康了才健康》等多部醫學著作,發表學術論文數十篇。這些書籍和論文內容科學,觀點新穎,可讀性強,適合大眾閱讀,特別適合中老年人群在日常保健活動中參考。
王應立在搞科研的同時,更注重親身實踐,為百姓服務。幾十年來,不管是下連隊還是走基層,他總不忘隨身攜帶處方筏,以便隨時能夠開處方。每年休假,他都會深入偏遠山區做健康調查,而且經常免費為來自農村的困難病人看病。清明節期間,王應立回到洛南老家,兩天時間就開了兩本處方。周圍的鄉親聽說他回來了,都圍在他家,請他診斷,他都不收一分錢。用他的話說:“部隊把我培養出來,就是為大家服務的!”臨走之時,鄉親們提著土雞蛋相送,這也讓他更加堅定了為人民服務的信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