谷雨時令剛過,商山南北,丹江兩岸,等了一個秋冬的楊洋槐樹就迫不及急待地開始抽枝發芽開花了。那一簇簇,一片片像雪似的槐花在翠綠嫩葉的陪伴下顯得格外好看,她和著微風,那清香沁脾的槐香陣陣樸來,醉了城鄉的民眾,也引來了眾多趕花季養蜂的蜂農。
清晨,我和幾個影友溜彎,走到城北金鳳山的環北大道上,就被眼前一個個簡易的小帳蓬和擺放有序的蜂箱所吸引,再走近看,只見七八個頭戴防蜂蜤帽子和面紗的蜂農,他們個個憑著銳利的目光,操著不同的鄉音,用嫻熟的雙手,忙著整理蜂箱,清檢蜂王,清除余皮(蜜蜂在巢處做的多余的巢),負責警衛的小黃狗搖著尾巴旺旺叫喚,帳蓬還外架著光伏發電的太陽能電池板和衛星電視天線,走近帳蓬門口,只見窄小潮濕的房間內炊事灶具,床鋪和生活用品一應俱全,嚴然是一個小家庭的全部家當。兼職灶事員(主人)正在為前來幫工的農友準備早餐,只見熱氣騰騰蒸鍋里熱著饅頭,用高壓鍋做的稀粥已經打開,簡陋的小折疊餐桌上已經擺上了涼拌豆芽、炸花生仁、炒算臺,臘肉等菜和湖北特產稻花香白酒,和西安的桂花稠灑,不一會兒收工的農友便圍座在一起,他們忘卻了疲倦,個個談笑風生,還不時地舉杯共飲,這家的主人還專門到帳蓬外熱情地邀我參與他們的“早宴”,我就趁機和他聊了起來,他叫楊玨兵,是湖北人,今年已經整60歲了,他說往年也到商洛來,去年在楊峪河,今年到金鳳山,同期結伴而來的還有四川、湖北、河南、廣西、安徽和陜西的七家蜂農,蜂農的一家一般都是2人,有夫妻一家的,有兄弟二人一家的,也有親朋好友合作為一家的,蜂農們在外關系處的都挺好,經常互相協作,做些技術和體力方面的活計。他們每年趕花季要走南闖北跑十二三個地方。他說這次在商州要呆一個月左右,說這里的自然環境好,花好,這里的人更好。當問及年收入狀況時,他說,我們做蜂農這行也十分艱苦,常年風餐露宿漂泊在外,要想豐收,首先要有副好身體,二是靠是靠風調雨順,三是靠天地仁和,講良心。如果遇上好年景時除過投資成本外一年能掙十萬元左右。說著,說著,只見他那飽經風霜的臉上露出了甜蜜的笑容。
我們隨機抓拍了蜂農們工作的幾個鏡頭,在回家的路上,我不由想起“吃水不忘挖井人”那句老話,同時也加深了對“糖甜不如蜜”哲理內函的理解,沒有成千上億蜜蜂的辛勤勞作,沒有成千上萬家蜂農養蜂的艱辛付出,哪來人們餐桌上如意的蜜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