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茶上市之際,我們走進柴坪鎮桃園村鎮安縣盛華茶葉發展有限責任公司楓元初制廠(簡稱楓元茶廠),見到前來出售和加工新茶的群眾熙熙攘攘,絡驛不絕。許多靠“火賣”茶葉掙了票子的貧困群眾感激地說:“能這么方便地賣茶掙錢,還要感謝咱王支書呢!”
賣茶群眾所說的王支書名叫王益明,就住在楓元茶廠對面,中間只隔了一條公路,從茶廠出來橫穿公路就到了王益明家。桃園村沒有合并前,王益明曾任楓園村黨支部書記,楓園村并入桃園村后,王益明現為桃園村黨支部副書記,分工主抓桃園村原楓園村片區261戶871人的脫貧攻堅工作。
對本片區的脫貧攻堅工作,王益明有自己的見解和思路。他認為自己所在的片區前些年改廁改圈、改善住居環境和條件,大多數群眾新建了住房,土墻黑瓦換成了白墻紅瓦,不少群眾還建起了樓房,硬化了庭院,但仍然有一部分群眾貧窮,就因為家門口沒有產業,沒有長遠穩定的經濟收入。結合片區實際,王益明在脫貧攻堅工作中提出了種茶扶貧的建議方案和實施辦法。他說:“群眾脫貧要建茶園,建茶園要成立專業合作社,有了專業合作社還要有茶葉公司進村建廠。”這個思路恰好吻合了鎮安縣“三帶四聯”脫貧攻堅的總體要求,很快成為桃園村脫貧攻堅實施的主要內容之一。
早在并村之前,王益明就組織過原楓園村群眾種茶建園。他組織群眾去達仁鎮象園村參觀,學習種茶技術。剛開始,有的群眾想不通,不愿意放棄種糧而改種茶葉,他就算賬對比說服群眾,先把自己的7畝地由種小麥改成了種茶苗。試種成功后,他現身說法,很快說服本組村民王益水把自己的2.5畝稻田改種成了茶苗。見到種茶戶增加了收益后,漸漸地,種茶的農戶就多了起來。把種茶作為脫貧攻堅的產業項目以來,王益明加大了組織群眾種茶建園的力度,爭取資金投入,請來了施工隊,幫助群眾種茶建園;請來了技術人員,培訓群眾種茶建園的知識技能;爭取惠農扶持政策,給種茶的農戶補貼資金。一系列措施,極大地調動了農戶種茶建園的積極性,原楓園村現種茶建園戶已發展到150余戶460余人,其中貧困戶建茶園46戶130余畝。貧困戶盛文順,全家5口人,母親殘疾,兩個孩子都在上學,家庭經濟十分困難,成為王益明的包扶戶后,王益明幫助他家在原有4畝茶園的基礎上,今年又新建茶園7畝,茶園總面積達到了11畝。一片綠油油的茶園,讓他看到了脫貧的希望。
為了建立組織群眾長期發展茶葉生產的機制,讓群眾種茶建園興辦茶業有個牽頭組織機構(或單位),王益明注冊成立了鎮安縣楓園茶葉專業合作社,帶動發展種茶貧困戶47戶143人入社。在合作社的帶領下,貧困戶的茶葉發展有了抵御風險的能力,從而進入長效穩定發展時期。為了保障種茶群眾的茶葉銷售,王益明又以優惠條件吸引鎮安縣盛華茶葉發展有限公司入駐村上,建起了鎮安縣盛華茶葉發展有限責任公司楓元初制廠(簡稱楓元茶廠)。種茶群眾既可以把剛剛采下的原茶葉賣給茶廠,也可以將原茶葉送到茶廠加工,付給茶廠加工費,然后將加工制作出來的成品茶葉由自己自主出售。為了便于協調群眾制茶售茶事宜,王益明應聘擔任了楓元茶廠的開票員,一邊參與茶廠工作,一邊協調茶廠與種茶群眾的關系,為種茶群眾提供方便快捷的服務。
去年以來,桃園村協助盛華茶葉公司流轉土地600畝,建示范茶園累計達到2000畝。公司為桃園村貧困戶種茶建園扶持茶苗,提供茶肥,幫茶園除草等折合人民幣達24.88萬元。在桃園村的支持下,近期盛華茶葉有限公司又開始了楓園茶葉初制廠的技改擴能前期準備工作,計劃購置原楓園村辦公室擴建成一條紅茶生產線,屆時既可以擴大茶葉生產規模,又可以增加成品茶的種類,滿足更多人的飲茶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