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圖 記者 王濤
王應立,1953年出生于洛南四皓鎮;1972年高中畢業,回到當地做赤腳醫生;1973年當兵;1977年轉干并考入第四軍醫大學;1980年大學畢業分配到蘭州軍區總醫院從事老年醫學研究;1991年調往廣州軍區總醫院任預防保健科主任醫師。先后在國內外醫學期刊發表學術論文18篇,獲軍隊科技進步獎2項、醫療成果獎l項,著作1部。
一碗藥湯,一根銀針,常常能起到立竿見影的效果,因而,中醫一直被認為是世界上最神秘的醫學之一。中醫看病,望、聞、問、切,其沉靜、智慧的目光,純凈入定,全神貫注,病人宛如接受長者的愛撫,藥理與哲理潛移而至,心靈欣然感應。
王應立,洛南四皓人,從青春年少到遲滯暮年,把自己的一生獻給了他熱愛的中醫藥事業,無怨無悔。幾十年來,對于他來說,無所謂春夏秋冬,也無所謂白天黑夜,始終做著同一件事情——“有病治病,無病防病”。他如同茫茫大海中高掛的一盞明燈,始終閃爍著光芒,散發著熱量,默默地守護著百姓的生命健康。
結緣中醫
初見王應立,是在《商洛人(2)》的發行儀式上,他作為這本書的收錄者而受邀參加,給人的第一印象是溫文爾雅中不失軍人的干練,知識淵博、為人熱情,盡顯儒者風范。
1953年,王應立出生在洛南縣四皓鎮一個普通的農民家庭。這里因其境內的四皓山而得名,歷史悠久,文化底蘊深厚。有著“南藥王”之稱的唐代京兆游醫韋善俊祠坐落于該鎮藥子嶺上,成為后人祭祀的圣地。“一方水土養育一方人。”似乎冥冥中注定,二十年以后的王應立繼承了這片土地的靈氣和先賢的遺志,走上了中醫藥研究日常的王應立除了著書立說、的道路。
王應立出生的年代正是新中國建立初期,社會蓬勃發展卻又異常艱難。父親每天要參加集體勞動,母親帶著兄妹6人艱難度日,家里的所有人每天只能喝著一碗菜疙瘩稀飯,年幼的他就是在這樣的環境中一日日長大。
王應立十多歲的時候,父親由于積勞成疾,一時間患病不起。眼看著家里的頂梁柱倒了,卻沒錢醫治,懂事的王應立四處求醫,卻因為沒錢屢屢碰壁。最后,他的孝心感動了鄰村一位姓任的老中醫,答應為他的父親治病。看著父親的病情日漸好轉,年輕的王應立被神奇的中醫吸引住了,立志要學習中醫,也為當地百姓看病。
在為父親治病的這段時間,王應立天天跟在老中醫的身后請教,糾纏不過的老中醫也為王應立的好學而感動,一邊傳授經驗一邊教他認識各種中藥材。久而久之,鄰居、同學誰家有個頭疼腦熱,都會請王應立開上藥方,自己上山挖幾副中藥,效果立竿見影。而王應立也受到了鄉親們的尊敬,自己的醫術也漸有長進。時間越久,王應立越感覺到中醫的博大精深,為了進一步提高自己的醫術,他又拜訪了當地一位擅長針灸的大夫,跟著他學習人體經絡、針灸技法……
對于農村人來說,日久的勤勞耕作,牙疼、關節疼、肚子疼等病普發,王應立往往藥到病除,針下立好,他也由衷地感到欣慰,覺得自己的堅守與付出是值得的。
軍中求索
俗話說:“一招鮮桃李滿園。”高中畢業的王應立,醫術已經在當地赫赫有名。有了一技之長,吃喝不愁,但是王應立沒有這樣做,而是響應了國家的號召,走上了當兵之路,開始了新的征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