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記者 張力宏)為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于秦嶺保護的重要批示指示精神和中省生態文明建設的戰略部署,根據《陜西省秦嶺生態環境保護條例》和《陜西省秦嶺生態環境保護總體規劃》《陜西省主體功能區規劃》等法律法規的有關要求,日前,《商洛市秦嶺生態環境保護規劃(2018—2025年)》正式印發執行。
全市7個縣區及高新區,98個鎮辦納入《規劃》保護范圍,總面積19587平方公里,人口253.33萬人。主要目標是,到2020年生態保護紅線全面劃定,礦區環境恢復治理與復墾、自然保護區、生態示范區建設進一步加強,生態修復全面開展,生物多樣性得到切實保護,全市全年空氣質量優良天數繼續保持全省領先,地表水環境質量達到水功能區劃水質要求,丹江等流域出境斷面水質穩定保持達標,生態系統穩定性明顯增強。到2025年,生態環境保護持續加強,水源涵養、水土保持、生物多樣性等生態功能大幅提升,國家生態安全屏障地位得到有效鞏固,公共服務能力、基礎設施建設、經濟社會發展水平大幅提高,區域可持續發展能力大幅提升,七縣區全部建成生態文明示范縣區,我市成為生態環境與經濟社會相協調、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全國生態文明示范區。
《規劃》明確了八個方面的重點任務。加強空間管控,按照海拔高度及其他因素劃分為禁止開發區、限制開發區和適度開發區,并闡述了各個區域范圍、功能定位、管制原則和重點任務,嚴守生態紅線;擴大植被保護,以保護和恢復森林植被為核心,采取封山育林、人工造林、飛播造林、退耕禁牧等措施,提高植被覆蓋率,修復自然生態環境功能,不斷提升火災和病蟲害防治建設能力;提高水源涵養,采取保護植被、涵養水源、水土流失治理、水源地保護等綜合措施,切實維護生態平衡,防治水質污染,防止水資源枯竭,保證飲用水安全;注重生物多樣性保護,防止生態建設對棲息地的破壞,嚴禁濫捕亂采,完善自然保護區體系,加快濕地保護系統工程建設,強化野生動植物保護管理,有效保護生物多樣性,維護生態平衡、促進人與自然和諧發展;推進環境綜合治理,按照“誰污染誰付費、誰破壞誰修復”的原則,強化政府監督責任和企業主體責任,推進第三方治理,采用先進工藝、技術和措施,綜合治理水、土壤、大氣、尾礦庫、重金屬等污染,集中儲存、處置尾礦渣等廢棄物、污染物,確保達標排放,切實減少和控制各類開發建設活動對生態環境的損害;加快發展綠色循環產業,鞏固提升國家循環經濟示范市創建成果,減少資源消耗、減少污染排放、減少生態破壞,建立健全低投入、高產出、低消耗、少排放、能循環、可持續的綠色低碳循環發展產業體系,實施負面清單管理,推動生態產業化和產業生態化,實現綠色循環發展;推進城鄉融合發展,加強城鄉基礎設施建設中的生態環境保護,增強城鄉規劃和控制性詳規的約束作用,開展環境影響評價,強化監督監測,加大執法檢查,最大限度地減少基礎設施建設、城鄉建設活動對生態功能的破壞;大力改善民生,以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為目標,深入實施脫貧攻堅、公共服務等工程,努力增加居民收入,改善群眾生產生活條件,促進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實現生態環境保護與民生改善相協調,不斷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優美生態環境需要,增強幸福感和獲得感。為切實保障《規劃》執行,《規劃》還就加強組織領導、明確保護職責、完善規劃體系、加大資金扶持、強化科技支撐、加強考核監測和深化宣傳教育提出了具體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