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王倩 謝非

十年彈指一揮間。十年前,38歲的許丹陽,得知自己被推選為村支書時,既驚詫又茫然,心中還摻雜了一絲畏怯和躲避。經過一番思想斗爭,他下定決心,勇敢地擔負起共產黨員的責任,腳踏實地為群眾做好事、辦實事。
歲月如梭,他始終沒有忘記自己當時的決心和承諾,一心一意地在工作崗位上,為600多戶群眾的幸福生活奔波著、努力著。他說:“我在這干一天,就一定要干好,讓群眾沒有怨言,讓自己無悔。”
商州區夜村鎮白楊店村有10個村民小組,640戶2041人。由于高速公路繞村和321國道穿村而過占用了大量耕地,現有人均耕地不足半畝,多數村民在集鎮經商做小生意或外出務工。
許丹陽初中畢業后在機磚廠開大貨車拉煤。隨后又去做了四五年的推土機司機。許丹陽的工作經驗越來越豐富,為人處世等各方面的能力也在不斷提升。
2008年村上換屆時,他被選舉為白楊店村支書。村子要發展,村民要增收,轉變陳舊的觀念和散漫的工作作風很關鍵。許丹陽意識到,只有班子隊伍團結一致,村子才有發展。于是他在村上首先提出實行村干部坐班制,打破以前的在家辦公傳統,嚴格工作程序和改進工作狀態。他以身作則,率先按照規定時間上下班,堅決杜絕了在家辦公帶來的懶、散、怠現象。除外,他還經常組織支部黨員開展靈活多樣的黨組織活動,增強黨組織的凝聚力和號召力。
白楊店村的通村路原是廢棄的舊312國道,由于修建時間久遠,再加上少了日常養護,雨水的沖刷和來往車輛的碾壓造成路面坑洼不平,道路狀態很差。
2012年,正好遇上老國道改建修護政策,許丹陽到處化緣,爭取到500多萬資金,把村子境內1.2公里的國道重新進行修建。考慮到過去街道上各家村民傾倒出來的污水肆意橫流,雨天因缺少排水管道造成街道上雨水淤積。許丹陽當即就決定利用修建通村路的契機,同時修建雨污分流管道1.5公里,改善村里人居環境。
為了徹底改變村里的衛生環境,2013年,他建議村上修建小型人工濕地,專門處理生活污水。他幾天幾夜連續奔走在村民家里做思想工作,協調征地、開推進會等。許丹陽費盡了口舌,三天兩頭往群眾家里跑,群眾從最初的不理解不愿給地,到后來全力支持。當污水處理濕地如期建成時,每天可處理200方污水,他說受的那些累都值了。
一個村子能有污水處理的能力,在當時是很少見的,人工濕地建成后,白楊店村是全鎮第一個實現雨污分流的村。這些和群眾貼身利益相關的事辦成后,群眾對許丹陽愈加信任,誰家有困難,誰家有矛盾,都先想到去找許支書幫忙,許丹陽也是從不含糊推辭,永遠把群眾的需要放在第一位,尤其是脫貧攻堅工作開展以來,他不是在貧困戶家里摸底,就是去貧困戶家里宣傳政策、幫他們想辦法增收脫貧。村上的第一書記王逢濤說:“許支書就沒吃過一頓滋潤飯,天天都是從早忙到晚,跑完這家跑那家,責任擔當意識令人敬佩啊。”
二組貧困戶杜建強因病致貧,妻子智力低下,兒子剛成年在外打工。杜建強因患了大骨節病,自暴自棄,甘于享受國家的扶貧政策,不愿依靠自身力量為家里謀得一份收入,全家都依靠妻子在磚廠打零工。看到杜建強的狀況,許丹陽怒其不爭,多次幫他爭取務工機會,杜建強卻不為所動,許丹陽只好一次又一次上門勸說,鼓勵他找個營生減輕家庭負擔。去年,許丹陽和其他村干部為杜建強家三間土房進行了改造。今年,杜建強的心態終于有了改觀,跟著妻子一起在磚廠干活,每天兩人可收入140元。
一件件,一樁樁,在許丹陽眼里都是不可馬虎的大事,又是不值一提的小事,在群眾眼里卻是實實在在的實事,六組的貧困戶于順玲見人就說,逢上了個好支書,真情實意待群眾如親人的好支書。許丹陽卻說,做得還遠遠不夠,讓群眾日子一天比一天好,是他奮斗的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