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市創建省級生態園林城市和國家園林城市系列報道之三

記 者 王 倩
一場秋雨過后,遠處的山、近處的樹,如黛如翠;仰首看天,明凈澄澈;俯身看水,碧波蕩漾;這時登高而望,浮現在眼前的鶴城,宛如一片美麗的森林,一團團、一簇簇,以綠為底色,點綴在其中的高樓大廈和民居像是刻意的著色,五彩斑斕,這是綠色生態、節能環保的智慧鶴城日益散發出的獨特魅力。
鶴城顏值大幅提升的背后,是市上搶抓機遇、舉全力創建省級生態園林城市和國家園林城市揮汗如雨的努力。在創園的過程中,城市生態建設、環境保護和實施綠色建筑至關重要。自去年起,我市科學規劃、夯實責任、分解任務,從點到線、從線到面,全方位地推進園林城市創建工作,經過集中沖刺,一個被藍天碧水擁抱的生態節能型城市初展容顏。
科學建設維護生態平衡
今年5月,市區蓮湖公園和丹江公園內的樹木上安裝了50多個人工鳥籠,吸引眾多鳥兒在這里“安營扎寨”,繁衍后代。這一舉動被多家媒體爭相報道,成了我市在創園工作中優化環境、維護生態平衡的一大創舉。據丹江公園工作人員介紹,“引鳥入林”的目的在于讓鳥兒感受到城市居民對它們的善意,讓它們在風景如畫的鶴城有一個安全、溫馨的家,同時對園林植物病蟲害防治、豐富物種起到積極作用。首批鳥籠安裝好后,通過一段時間的觀察,發現大多數鳥籠已迎進新主人,下一步我市還將選擇合適安裝點繼續安裝鳥籠。
從城市發展規律來看,發展初期,城市建設大部分是建立在對自然環境的破壞上的,城市規模越大,發展越快,對自然生態環境破壞越嚴重。近些年來,隨著人們生態環境保護意識的提升,開發與保護并重、維護城市生態平衡的理念也付諸各個城市建設的實際行動之中。為了有效保護中心城市建成區內自然地貌、植被、水系等生態敏感區域,形成良好的區域生態環境,我市從配套設施建設和生態環境保護抓起,在建設過程盡量采用現代城市建設方法,模擬自然環境,維護城市生態平衡。經過一年多的建設,到目前為至,中心城市建成區共建成地下綜合管廊12.34公里,建設海綿型綠地20余萬平方米;相繼建成人民路、南門口、老體育場等5個立體停車場和蓮湖公園南側綠蔭停車場,新增停車位729個;實施城區第二水廠擴容工程,管網水檢驗合格率達99%以上;啟動商洛市中心城區集中供熱項目,大力實施“氣化商洛”戰略,燃氣普及率達98%以上。
同時,堅持綠色為發展底色,嚴格保護自然生態環境,先后建成以河流、湖泊、庫塘濕地為主體的丹江源國家濕地公園、南秦河一期濕地公園,城市濕地公園系統和生物多樣性得到有效保護;對丹江河、南秦河、黃沙河、構峪、大小趙峪、馬蓮峪和柳家溝河道及城區地質災害點進行生態治理,恢復自然植被和原有生態功能,水體岸線自然化率達100%;完成2.4公里河溝治理,保證了“一江清水供京津”;強化丹江、南秦河等水環境監管,河流等地表水Ⅳ類及以上水體比率100%。
防污治污保護碧水藍天
藍天白云,鳥語花香,是生態城市的標簽,也是生活在城市中的每位市民的向往。當我們打開微信朋友圈,將“商洛藍”作為一種城市品牌、一個城市的符號對外推介時,外地朋友不約而同地發來羨慕的表情,身為一名商洛人,我們也有著不可言表的自豪。
綠化、美化、亮化工程的實施,中心市區風景如畫,自然景觀引人入勝,與此同時,我市的空氣質量和優良天數也在慢慢地提升。據統計,2017年我市優良天數331天,居全省第一,到今年7月底,我市空氣質量優良天數194天,同比增加7天;PM平均濃度值為37微克/立方米,同比下降了2.6%;空氣環境質量在全省13個市區中排名第一。
這一切,源于市委、市政府科學決策和堅定不移地走可持續發展之路的決心。一直以來,全市各級黨委、政府義不容辭地肩負起保護商洛生態環境、呵護商洛藍天白云的政治責任,切實踐行綠色發展理念,從大氣、水、土壤等方面采取得力措施,使環境得到有效改善。
全面深入開展鐵腕治霾·保衛藍天“1+8”專項行動,打好“減煤、控車、抑塵、禁燃、治源、增綠”組合拳,嚴格環境監管,依法依規進行治理,持續推進燃煤鍋爐拆改,扎實做好黃標車淘汰工作,加強揚塵治理和揮發性有機物整治,大氣污染得到有效治理。優先發展城市公共交通,積極倡導市民綠色出行,減少大氣污染。在中心市實行“一卡通”乘車,更新氣、電等新能源公交車58輛,設立公共自行車點33個、投放自行車650余輛,給市民出行以多樣化的選擇,通過政府的引導,綠色、健康的出行方式成為市民的首選,街道上私家車少了,交通暢通了,PM2.5隨之下降。
同時,大力推進“治污碧水”工程,從源頭治理污水排放問題,實行丹江等流域污染防治河長制,努力建設水源涵養和水質保護生態屏障。柳家溝河是丹江的一條支溝,以前污水橫流、臭氣熏天,附近居民苦不堪言,直排的污水也極大地影響了丹江的水質狀況。去年以來,相關部門集中力量,實施中心城區河道綜合治理工程,先后對黃沙河、柳家溝、馬蓮峪等支溝進行綜合治理,徹底解決污水、垃圾等環境污染問題。柳家溝河河道內清理淤泥垃圾,河底硬化并鋪設鵝卵石,整治綠化河道265米,昔日的“臭水溝”得到徹底治理,河道環境明顯改善,受到了周邊群眾一致好評。經過治理,今年1至7月,全市集中式飲用水水源地水質達標率為100%,9條主要河流18個監測斷面全部達到功能區劃標準,城市水環境質量在全省各市區中排名第一。
在土壤治理上,以改善土壤環境質量為核心,以保障農產品質量和人居環境安全為出發點,突出重點區域、流域、行業和主要污染物,有計劃、有步驟地開展農用地土壤污染狀況詳查、國控點位監測、農用地分類管控、建設用地準入及土壤污染治理修復,分區施治,控新治舊,嚴格管理,污染地塊安全利用,目前全市土壤環境質量總體保持穩定。
多措并舉,防治效果明顯。如今,藍天碧水的夢想已經散發出光芒,生態宜居山城伸出手向世人問好。
建筑節能生態紅利釋放
建設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城市,必須堅持節約優先、保護優先、自然恢復為主的建設方針。在創園過程中,市委、市政府積極借鑒建設節能型城市先進的理念,采用新型環保材料建設城市,加快綠色建筑、節能建筑推廣步伐,近兩年新建建筑執行節能標準比例達到100%。
市住建局是建設節能環保城市的先行者,在市住建局墻改辦主任李新平辦公室里,他向記者介紹,“我們單位是國家級節約型公共機構示范單位,每一個細節上都體現出節能環保的理念。比如,每扇窗戶都裝上了雙層玻璃,隔音、隔熱又省電,節能效果明顯。”
這樣的建設在中心城市越來越多,環保節能型材料的使用也越來越普遍。如今,市建筑勘察設計院、萬事達購物廣場、全興紫苑小區等,為我市建設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城市交出了一份滿意答卷。萬事達商業中心在2016年獲得一星級綠色建筑評價標識,其在建設過程中,整體建筑節能率達到50.32%,可再循環建筑材料用料比達10.36%,既滿足了綠色建筑對節材、節能標準要求,又為節約環保型城市作出了貢獻。位于市區西段的全興紫苑小區夏日里成為居民乘涼的好去處,庭院綠樹成蔭,花木扶疏,小區中間蓄水池的水清澈見底,靠近水池時絲絲涼意撲面而來。“我們在建設時專門安裝了雨水管道,將雨水收集到小區內的儲水池,用于灌溉樹木。”據小區工作人員介紹,雨水回收系統基本可滿足小區日常灌溉,每月可為每位業主省下幾元錢的水電費。
綠色、節能的建設理念的積極踐行,帶來的是生態環境釋放的紅利。市建筑勘察設計院等單位在樓頂上建起空中花園,整個夏季樓體溫度降低,為大家擁有舒適的工作環境提供了有利條件;商洛學院由爬山虎組成大片大片的綠墻,不僅給這所高等學府帶來一絲清涼,還多了幾許詩意。據市氣象局監測,2017年度商洛城區、城郊3個熱島強度年平均差值為1.4℃,參數值遠小于國家森林城市要求的3.0℃以內的標準,城市空氣質量優良,市民生活舒心,疾病也減少了。
綠色、節能的建設理念,提升了中心城區品位,也為今后的走綠色發展之路打下良好基礎。相信在不久的將來,今天的一切努力,將為生活在這座城市的人們帶來更多驚喜和生態福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