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近種麻人
返回的途中,車剛行駛不一會,看見路邊的坡腳下,有幾個人正在種麻。來了一趟,總要看看這個給大家帶來希望的東西是如何種植的吧,強烈的求知欲促使我們停下車,和他們嘮了起來。
“天麻是個懶產業,用疏林砍下的樹木就地埋在林下,只要是帶點坡度的陰坡根都可以,一種上就不管了,不用人經管它自己長,到年底一挖就能賣錢。”看得出這一家人對種天麻比較熟悉。從斷斷續續的交談中我們得知,在這個時節,把樺櫟樹截成50公分長、3—5公分粗的節(粗些的還需要劈開使用),一般砍防火帶的下角料即可,然后在林下挖30多公分寬的渠,在底上鋪上一層樺櫟樹葉,把木棒依次鋪開,撒上蜜環菌,蓋上薄土,再鋪上一層,再蓋上土,就成了。當年秋冬季挖出天麻,大的直接賣,小的可以來年春季種上,到秋冬再挖再賣。
“家里有勞力的種完天麻還可以出門務工,沒勞力的婦女小孩都能干,去年天麻價錢好,比我們打工強得多,今年聽說村上要搞天麻切片和整麻包裝銷售,價錢估計更好,我就不想出門了,多種些天麻就行了。”聽完介紹,怕耽擱人家干活,我們辭別了老鄉,踏上了返程。
天麻的啟示
脫貧攻堅戰打響以來,商南的“四借四還”給產業脫貧帶來了模式創新。“海闊憑魚躍,天高任鳥飛”,清油河鎮也逐漸摸索和形成了“借菌還麻、借椿還芽、借苗還藥”的發展模式。
“春種一粒粟,秋收萬顆子。”現如今,碾子溝種天麻已發展到400多戶,種麻小戶戶均500多窩,大戶2000到3000窩,實現了貧困戶種麻的全覆蓋。一窩天麻按去年標準凈收入30元左右,年底僅此一項,貧困戶可以全部脫貧。目前,天麻的種植已覆蓋了天麻優生區范圍內的碾子溝、團坪、吊莊等村和社區,輻射到了全鎮各村,小小的天麻已成長為一個帶動山區群眾致富的大產業。返回的途中,我們看到沿路不間斷都有干活的農人,多半都是搶時間的種麻人。從他們滿臉的笑容中,我們真切地感受到脫貧項目給群眾帶來的實惠,愿天麻產業給辛勞的人們帶來更多的喜悅,讓全民富裕的夢想早日實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