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圖 唐愛武

培育萌發菌

天麻授粉

收獲天麻

晾 曬

種植天麻

培育菌床

培育菌床

豐收的天麻

種天麻的人
文/圖 唐愛武
山溝里的春天來得比川道要遲些。已是4月初的天氣了,柳吐嫩芽,河水歡快,悅目的油菜花開得一地金黃,“遲日江山麗,春風花草香。泥融飛燕子,沙暖睡鴛鴦”的意境在鹿城商南綻放得淋漓盡致,美麗鄉村到處都是三五成群的踏青之人,大家都在享受著春天帶來的愜意和舒適。離縣城幾十公里的碾子溝卻是另一幅景象,許是地處蟒嶺余脈的緣故吧,群山腳下的零星地塊看上去還有一些硬實,滿山的樹林隱隱現出一些綠意,只有憋悶了一冬的山溪邊的小草吐出了綠色的葉子。穿著厚厚的衣服,人們也感覺不到陽光的溫暖。
初進產麻區
聽說脫貧攻堅以來,天麻種植富了原兩岔河鄉一道溝的幾個村,種上千窩天麻的農戶,去冬今春以來賣鮮麻和賣麻子的戶均幾萬元收入,最多的收入上了六位數。“懶”種植掙下高收入,催生了鄉民們種麻的積極性。我們一行幾人慕名而來,想到天麻發展規模較大的碾子溝村,實地看看天麻的種植方式、現時規模及經濟效益,順便也想看看發展天麻的引路人,聽他給我們講一講種植天麻的故事。
車子駛出清油街道一路向北,這幾年國家重視農村建設的成效比較明顯,通村水泥路平坦整潔暢通,三三兩兩的農家小洋樓掩藏在路兩旁的綠樹間,藍天青山綠樹、歡快的流水、造型迥異的連山河石和山風送來的淡淡清香,使我們的心情一下子變得輕盈起來。一切都顯得那么美好,只是隨著車子越走越遠氣溫漸漸低了下來,好在大家都有準備,穿了厚衣服,愉悅的心情絲毫沒有打折扣。經過近一個小時的車程,我們來到了此行的目的地——碾子溝村。
憨厚敦實的村支書周吳承早就等在路邊,趕忙把我們拉進便民服務室烤火喝水,滾燙的茶水和暖暖的火盆一下驅走了坐車的不適。趁我們歇腳的空兒,周支書介紹了支部一班人帶頭發展天麻成立合作社的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