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肖云
2015年,他還是本村建檔立卡的貧困戶,隔年,他就摘掉了貧困戶的帽子,成為一名技術精進、經驗豐富的蔬菜種植專家,帶領全村貧困戶通過科學種植大棚蔬菜,走出了一條充滿希望的脫貧致富之路。他就是52歲的徐世漢,柞水縣干佑街道辦車家河村的一位普通農民。
前幾年,徐世漢的妻子因車禍造成手腕關節殘疾,失去正常勞動能力,女兒正在讀書,家里的生活一下子陷入了困頓。當地人認為:靠種田種地謀生,只能填飽肚子。想掙錢,打工去;想發財,開店去。徐世漢抓住政府幫助貧困戶脫貧的機遇,建議村委會利用村里閑置土地種出優質的蔬菜,得到村“兩委會”班子的贊同和采納。2016年,車家河村黨支部租賃100畝土地,投資300多萬元,建成32個無公害設施蔬菜大棚,發動成立了柞水縣榮光農民專業合作社。種了一輩子地的徐世漢率先申請承包兩個蔬菜大棚,積極參與合作社的經營管理。
在田間管理過程中,徐世漢主動跟著技術員學習專業種菜技術。通過不懈的學習和鉆研,他不僅能熟練地建設大棚,在棚內操作旋耕機,根據氣候變化合理確定種植時間和品種,還掌握了育苗、耕種、施肥等技術,被縣農業局評為農業科技示范戶,合作社則聘用他為田間管理負責人。每天,在大棚里都能看到徐世漢忙碌的身影,合作社季度種植計劃的清單上,也能看的出他翻地、耕種、澆水等必須完成的“作業記錄”。在合作社為貧困戶發放雞苗的同時,徐世漢又建起一個標準化雞舍,養殖2000余只土雞,并帶動周圍貧困戶養雞2萬只。2016年,徐世漢的家庭人均收入達到2.8萬余元,新蓋了三間兩層樓房,成功實現摘帽脫貧。
看到許多群眾以土地或資金入股、承包經營、參與務工等形式加入合作社,他將自己研究的蔬菜種植技術毫無保留地傳授給其它村民,張家的黃瓜該澆水了,他前去查看,李家的西紅柿該上架了,他手把手的教,就連除夕夜,也不忘到日光溫室查看一下育苗的溫度和濕度,像呵護嬰兒一樣細心照顧著剛剛育種的蔬菜苗,生怕出現任何紕漏。徐世漢把蔬菜質量作為最高追求,他有一個原則:哪怕把病蟲害的蔬菜倒掉,也不坑害消費者。2016年7月22日,車家河村有機蔬菜在縣城一家大型蔬菜銷售門店落戶,當天,因物美價廉、品種齊全、無公害的優勢,在短短一個小時就銷售了5000多斤,場面異常火爆,據統計,當天直接銷售收入1萬余元。
2016年底,合作社為154戶貧困戶分發紅利46萬余元,拿到紅利的群眾紛紛表示愿意拿出200元用于支付徐世漢的技術服務費,他卻說“鄉里鄉親的提啥錢,有事幫忙隨叫隨到,看到大家富了我才高興呢。”如今,徐世漢已成為村里的技術“紅人”,他經常被邀請到鄰近村、鎮指導種植,在一次農業科技推廣座談會上,他的一句話贏得了全場掌聲:“我在農業技術推廣中,就是教會群眾什么樣的土地適宜種什么,怎樣種、怎樣管,不打農藥不用激素,綠色無公害蔬菜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