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安也是不缺少美食的地方。有著同一條洛河水,有著同樣的高寒地帶,保安的豆腐、豆腐干、糍粑、蕎面饸絡等各色小吃也非常有名,與洛河之上的洛源遙相呼應。除了小吃美食,與洛源鎮不同的是,保安集市上的鐵器農具、鍋碗瓢盆、布匹衣物、草編工藝等土特產品,可謂琳瑯滿目,應有盡有。
蒿坪嶺下是蒿坪河。蒿坪河把保安鎮一分為二,河東是老街,河西是新街。但是現在,真正意義的保安新街在老鎮子的東南,其面積是老鎮的好幾倍。
保安文化的挖掘與呈現滲透在小城鎮的建設中。保安街社區更名為“倉圣社區”,社區修建了12000平方米規模宏大的倉圣廣場,塑起了倉頡像、倉圣柱;制作了“保安八景”及《保安鎮賦》文化墻,還開辟了充滿保安人文底蘊的陽虛路、倉圣路,街路平闊,群樓櫛比;新街里還建成了獨具風貌的仿古一條街,形成了500余戶的移民搬遷集中安置點,整齊劃一的小樓,南北走向的寬闊大街,其入口建在洛河岸邊,牌樓之上的“漢字故里”4個大字,格外醒目。
在洛南特色小鎮打造中,上游的洛源鎮被定位為“豆腐小鎮”,而作為傳說倉頡造字地的保安鎮,則被定位為“倉圣文化小鎮”。
與保安鎮的熱鬧形成鮮明對比的是“下湖人”的安詳、恬然。
“下湖人”的家園
據《洛南鄉土志》載:“漢代三秦,高才雄略,渠率(巴蜀)七姓居于商洛。”又據《暢志》載:“迨至元明,喪亂頻仍生事日凋敝矣。”以致人口外流,但在明洪武至萬歷的200余年間,“人口茲蕃,雞鳴犬吠相聞,官私稍稍富貴”,移民大量遷入,迄今洛南居民中多有來自江蘇、安徽、湖北、湖南、河南、山西、四川的人口,也就是今所謂的“下湖人”。而明代初期自山西“大槐樹”遷入的人口,多不知其祖籍源頭,僅知其老家為“山西大槐樹”下。
有山有水、土地肥沃的保安,是男耕女織、持家過日子的好去處。那些因逃荒或者因生計而來的外地遷入人口,自然會選擇在這里安家落戶,生兒育女,所以,保安就有了自己別樣的風情:外地遷入的“下湖人”和地地道道的保安土著人口構成了保安居民。
保安,無疑是這些“下湖人”理想的家園。
這些遷入的“下湖人”有葉姓、李姓、陳姓等大戶,他們大多居住在保安的蒿坪、白灣、八道河等村。這些南方來的移民,其生活習慣、語言都與本地居民有很大的區別。雖然移居保安已經幾百年,他們的后輩已經融入到了這里,但是他們依然鄉音不改,生命中的情愫依然和他們那個遙遠的故土血脈相連。事實上在他們的生活中有兩種語言,一個是他們的方言,一個是地地道道的保安本地方言。當聚在一起的時候,他們多講讓保安當地人聽不明白的方言,而走出他們的圈子則是和本地毫無二致的保安方言。
在這些鄉音的背后,是他們從來沒有改變過的鄉風習俗。他們過年的時候要吃晚飯,過白事的時候要唱孝歌、念黃經。他們的房屋大多為五檁四椽,中堂敬天地君親師之位。
“下湖人”不僅把濃厚的鄉音鄉情帶到了保安,而且把他們的那份勤奮淳樸、厚道率真、與人為善、生性好客、互幫互敬的本色帶到了保安,他們與保安土著居民世代交好,融洽相處。
或許,走進這樣一家人,你會再分明不過地感受到“下湖人”的那種善良淳樸、心境開闊、泰然持家的品質。
在洛源,有一家“下湖人”民居——葉家大院。
葉家大院
葉詩林是葉家遷徙到保安后的第10代。他告訴我,從安徽、河南遷徙到保安的葉姓家族現在有2000多口人,分布于保安鎮的各個村子。葉振東是葉家遷徙到保安后的第8代,是葉詩林的爺爺輩。他說,“葉振東”這個名字沒有叫出去,只叫小名葉三九。他說,聽老人們說,他們從河南沿洛河一路逃荒上來,到保安這個地方,土地廣闊平展,有山有水的,就把家安在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