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動黨員如何管理,又如何發揮作用,一直以來都是黨建工作的難題。近年來,我市丹鳳縣和南京市雨花臺區探索形成的跨地域共建共管機制,不僅讓漂泊在南京的流動黨員融入當地、正常參加組織生活,還讓他們更好地發揮黨員作用,為推動兩地經濟社會發展作出積極貢獻。
安下了家 扎穩了根
2018年7月11日下午,李鋒來南京市雨花臺區雨花街道丁墻社區,鄭重地將印著“中國共產黨丹鳳縣駐南京創業人員支部委員會”的牌子掛在黨員活動室的墻上,就此來自丹鳳縣的流動黨員在這里安下了“家”,扎穩了“根”。
今年40歲的李鋒,是丹鳳縣武關鎮南坪村人,也是丹鳳縣非公黨委駐南京創業黨支部書記。李鋒告訴記者,他18歲就到南京開小吃店,后來又創立公司。為了加強在南京的丹鳳籍流動黨員之間的溝通聯系,早在2009年3月他們便成立了黨支部,2012年更名為丹鳳縣駐南京創業人員支部委員會,隸屬丹鳳縣就業管理局黨總支管理。2017年4月,黨支部與雨花街道丁墻社區黨委簽訂了流動黨員共建共管協議,形成了組織共建、黨員共管、服務共享、活動共抓、陣地共筑的黨建工作新格局,進一步增強了支部的影響力和凝聚力。
離鄉不離黨,流動不流失。抓流動黨員管理,既是《黨章》的硬性要求,也是黨建工作的必然選擇。作為流入地,丁墻社區黨委熱情地接納了來自丹鳳的“親戚”,一有活動就會通知流動黨支部的黨員,創業知識講座、就業指導、創業政策宣傳……幫助他們更好地融入南京、便利地參加組織生活。“社區活動豐富,同志們待我們也親切,我們隔三差五就會去坐坐。”李鋒說,支部現有的21名黨員、3名積極分子、5名入黨申請人在多彩的組織生活中找到了久違的歸屬感。
黨員群眾的“加油站”
2002年孫鋒夫婦離開家鄉丹鳳,在南京以經營一家陜西特色面館為生。孫鋒長期幫助一名聾啞老人的事跡被南京各大媒體競相報道,他的熱心感動了南京市民,他也成為7000多名在南京務工創業者的驕傲,被大家親切地稱為“孫模范”,孫鋒卻表示,自己受黨教育多年,特別是經常參與支部組織的活動,黨性得到了極大錘煉,只是做了一名黨員該做的事情。
一名黨員就是一面旗幟,一個支部就是一方陣地。在雨花臺與丹鳳縣的共建共管之下,丹鳳縣駐南京創業人員黨支部組織各種各樣豐富多彩的活動,實現支部活動經常化,以源源不斷的精神力量為流動黨員的工作生活“加油”。
今年3月22日,在清明節即將來臨之際,丹鳳縣駐南京創業人員黨支部部分黨員代表、丹鳳在雨花臺區掛職干部與丁墻社區黨委部分黨員一道,在雨花臺革命烈士陵園開展了“緬懷革命先烈、爭做合格黨員”的主題活動,未能到場的駐南京創業黨員群眾,通過手機在網上參與了此次活動。今年7月11日,丹鳳縣直機關工委書記徐文亮為駐南京創業人員黨支部全體黨員上了一堂“增強四個意識、爭做合格黨員”的黨課,鼓勵他們在遵紀守法、依法維權、帶動就業及回鄉創業等方面充分發揮先鋒模范作用,為打響商洛在外創業品牌,特別是助力家鄉脫貧攻堅等方面添磚加瓦。“上半年我們開展主題黨日活動4次、公開承諾民主評議活動1次。”支部委員孫峰介紹,這些活動的組織和開展大大提高了黨支部的凝聚力和戰斗力。
丹鳳縣駐南京創業人員黨支部不僅是黨員學習、提高覺悟的“加油站”,更是為廣大在南京務工、創業人員解決實際困難的“大后方”。今年8月底,在南京開飯店的丹鳳人田寶剛,因店里煤氣罐泄露,導致一名店員身亡。出事時田寶剛正好回老家探親,務工者家屬因情緒激憤而難以溝通。黨支部得知后,積極與務工者家屬及其所在的鼓樓區相關工作人員溝通協商,妥善地解決了這起糾紛。李鋒介紹,鄉親們孤身在大城市打拼,難免會遇到諸如勞務糾紛、子女上學難及各種紅白喜事。“皇帝不親帽子親,個人往往勢單力薄,由組織出面,既能妥善處理事情,也能讓廣大黨員群眾感受到組織的關懷。”李鋒說,他們將努力把黨支部建設成密切聯系在寧流動黨員群眾的窗口和平臺,廣泛宣傳黨的政策法規,為保障老鄉的合法權益提供力所能及的幫助。
服務家鄉發展的橋梁紐帶
黨員是身份,是承諾,更是責任。流動黨員在南京打拼的同時,心系家鄉建設,在精準脫貧、就業創業、招商引資等方面發揮著橋梁、紐帶的作用。
黨支部堅持把黨建活動深度融入生產經營和脫貧攻堅主戰場,與丹鳳縣武關鎮南坪村開展支部聯村促共建、黨員聯戶促脫貧的“雙聯雙促”工作模式,采取產業扶持、商貿扶持、崗位扶持、資金扶持等方式積極幫助貧困戶。去年以來,在寧黨員、積極分子聯系貧困戶31戶,為貧困戶提供發展資金2.1萬元、吸納貧困勞動力43人。
作為丹鳳縣勞務輸出工作站南京負責人,李鋒帶領支部一班人積極配合就業扶貧,加強雨丹勞務協作。在今年“春風行動”雨丹勞務協作招聘會上,丹鳳駐南京創業人員黨支部全方位為有轉移就業意愿的勞動者和農村貧困勞動力提供就業崗位,協助丹鳳縣組織勞務輸出400多人,強化兩地協作推介安置貧困勞動力就業128人,有力地促進了雨丹協作工作有效開展,全力助推全縣脫貧摘帽。
此外,李鋒還經常帶領支部黨員開展愛心幫扶活動,通過微信、支付寶等網絡途徑向鐵峪鋪村、中心村貧困黨員捐款3900元,用實際行動來引領互助互愛的社會新風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