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曹宗國李治軍)近年來,商南縣深入實施“扎根子”“菜籃子”“錢袋子”三項工程,著力提升易地搬遷群眾定居率,實現“搬得出、快融入、穩得住、能致富”目標。
實施“扎根子”工程,確保群眾安下心扎下根。實施“兩頭”管理,原籍以村(社區)為單位,安置新區以鎮辦為單位,組建管理服務站139個,著力解決搬遷群眾原籍大件家具搬走存放難、留下存放也難等“后顧之憂”,解決新區老年人不適應單元樓生活、融入難等問題。推行社區化管理,按照“原籍管理地和林,新區管理房和人”的思路,確保群眾原籍權益不受損,同時在新區成立獨立型社區2個、掛靠型社區10個、融合型社區4個,建立健全黨組織、治安防控等體系,設立留守兒童托管中心、老年幸福院等機構,配套建設衛生室、超市、電商中心,經常性開展各類文藝活動,讓群眾感受到搬遷帶來的便利和溫暖。加強物業服務,在各安置新區成立物業公司(辦),配備專(兼職)工作人員和垃圾清運車輛,為搬遷群眾提供環境保潔、水電管理等服務。
實施“菜籃子”工程,確保群眾不犯愁不犯難。針對搬遷群眾進城鎮后吃菜、用水等都要“掏腰包”問題,積極建設“愛心菜園”“果蔬綠化帶”等,或免費贈送或以成本價租賃給搬遷戶;采取以獎代補、減免房租和水電費等方式,引導企業在安置新區及附近開辦社區工廠、扶貧車間等20個,促使搬遷戶中447名留守婦女就近就業;對難以通過市場實現就業的搬遷群眾,專門開發公益崗位,促使60名搬遷群眾從事保潔、停車收費等工作,保障了他們的“菜籃子”開支。
實施“錢袋子”工程,確保群眾能脫貧早致富。加強與省內外企業溝通,開展訂單式培訓,有組織引導5215名易地扶貧搬遷勞動力輸出就業,占搬遷群眾有勞動能力人口的75%,人均年收入4萬元以上。按照“山上建園區、山下建小區、農民變居民”的思路,利用安置新區資源發展茶葉、狝猴桃、香菇、肉兔等種養產業園,引導搬遷群眾“園區務工得薪金、流轉土地得租金、資產入股得股金”,有1357名搬遷群眾實現增收。設立專項扶持基金2000萬元,通過貸款貼息、獎勵補助等方式對有創業意愿并具備創業條件的搬遷群眾,免費給予創業培訓和指導,促使188名搬遷群眾自主開辦小超市、小飯館、小理發店、小旅館、小物流、小家政等,實現脫貧致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