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陳中華(左)的面館主打陜西特色

李鋒和妻子在南京打拼多年,相濡以沫,互相扶持。

孫鋒(左二)家的面條備受當地人喜歡
商洛和南京之間,有近1000公里的距離,20多年里,隨著大量的商洛人前去南京務工、創業,兩個城市之間的距離似乎被拉近了,說起南京時,商洛人也覺得異常親切。1996年,國家確定江蘇省對口幫扶陜西省,南京與商洛同時建立起對口幫扶關系。23年來,兩市在扶貧幫困、干部交流、勞務輸出、經貿合作等方面不斷深化交流合作、取得了豐碩成果。這其中商洛山中無數的普通人,隨著寧商協作的進一步深入,改變了命運。近期,本報組織采訪團,對我市丹鳳縣部分在南京創業者進行采訪,記錄他們的創業歷程。
跑堂“小胖子”拼成大老板
11月25日,南京下起了中雨,氣溫驟降。我們在南京市瑞金路見到李鋒。初次見面,一口商洛方言的他讓人倍感親切,他侃侃而談,講起了自己的奮斗經歷。
15歲那年,因為母親去世,初中畢業的李鋒背井離鄉來到南京,在舅舅的拉面店里當學徒,當時身高只有1.5米、人稱“小胖子”的李鋒白天站在兩塊長條石前吃力地學做拉面,穿梭于餐桌之間收碗送餐,晚上就在店里打地鋪。兩年左右的學徒時光,李鋒學會了做拉面,同時也累積了一定的資金。
1997年,18歲的李鋒從丹鳳貸款6000元,到南京開起第一家拉面館,并且一炮打響,兩三塊錢一碗的拉面一天營業額可達2000元。他很快賺到了人生的第一桶金。正當年輕氣盛的李鋒信心滿滿地創業時,經營了不到一年,由于租的店鋪屬于違建要拆除,加之經營面館經驗不足,李鋒欠下了兩三萬元的外債。這對李鋒來說是個不小的打擊。隨后,在朋友的幫助下,李鋒在南京市五臺山體育館附近重新開店。本著誠信經營的理念,生意不斷做大,他先后開了六七家面館,又叫來父親和兄弟到南京幫忙照看生意。
與此同時,李鋒經人介紹認識了現在的妻子,兩人成家之后,隨著事業和家庭的穩定,李鋒開始嘗試進入新的領域,他先后經營過超市、服裝鞋帽等,但最后還是發現“生意做遍不如賣飯”。2001年,他在山西路市民廣場附近開餐館時租的一樓臨街店面比較大,李鋒就把店面分租給別人減輕房租壓力,結果他由此嘗到甜頭,也發現了巨大的利潤空間。很快,李鋒就迎來了新的機遇。
2002年前后,由于
城市規劃,南京市內
很多單位外遷,一些廠房和校舍閑置,李鋒和一些鄉黨趁機租下這些場地,改造后再轉租,同時也把購回的一些臨街住宅改造成商業用房轉賣,經過七八年的時間,他累積到南京創業的第二桶金。
由于市場變化和城市發展,李鋒再次改變經營策略,此時他把目光投向機關部門和大學食堂的對外承包上。由于長期在餐飲行業經營,無論品牌價值還是團隊經驗以及經營理念都優于別人,李鋒在項目招標中屢屢成功。之后,隨著事業越做越大,他成立了南京豐久鴻投資管理有限公司。
公司成立以來,在企業不斷發展的同時,他還關注公益事業,先后捐資修路建橋,援助家鄉貧困老人、失學少年。2010年,家鄉遭遇水災時,他號召在外創業務工人員伸出援手,為家鄉災后重建貢獻力量。
從最初辛苦學習的異鄉學徒,到艱苦創業的城市青年,再到后來事業有成的企業家。李鋒見證了丹鳳打工者在南京的打拼歷程,同時也在這座城市中尋得次次契機。南京的城市發展和寧商扶貧協作優惠政策成就了很多像他這樣的異鄉人,截至目前就有6000多丹鳳人在南京打拼。
如今,作為丹鳳駐南京創業人員黨支部書記的李鋒,對于未來又有了新的設想,他希望通過各方努力,帶動南京和丹鳳更多的民間合作,讓在兩地的丹鳳人都過上好日子。
努力奮斗換來新生活
2004年,陳中華第一次來南京,那時他25歲。一轉眼,15年過去了,陳中華和妻子在東南大學附近開著一間店面不大但生意不錯的面館,在南京落戶扎根,兩個女兒成了新一代南京人。他是在南京打拼的眾多商洛人中的一員,談起過去的15年,陳中華頗為感慨。
1979年,陳中華出生于丹鳳縣鐵峪鋪鎮花魁村,家里世代都是農民,生于斯長于斯。如果不是有親戚在南京打工掙錢,陳中華可能同村里其他人一樣在家務農,或是出門打零工,然后過上一輩子辛苦且貧寒的生活。
陳中華初來南京時,就跟著親戚學做拉面。當時南京街頭的蘭州拉面館很多都是陜西人開的,商洛人在其中占了很大一部分,最早一批在南京的商洛人幾乎都是靠開面館賺到第一桶金的。陳中華在店里打零工,干了整整一年。
看著店里的生意不錯,陳中華有了自己開面館的想法。陳中華到南京的時候已經結婚,他帶著妻子,東借西湊在南京理工大學里開了家面館,由于地理位置優越,一到飯點來吃飯的學生絡繹不絕,生意十分火爆。租約到期后,陳中華又在南京三江學院食堂租到一個窗口,但是這一次并沒有想象中那么成功,生意始終沒能紅火起來。眼看著不斷虧本,3個月后陳中華把窗口轉租出去,同朋友在南京有名的景點夫子廟做起了韓國打糕。因為薄利多銷,陳中華只用了3個月時間就攢下不少錢。2007年,陳中華在金陵科技學院食堂賣起鴨血粉絲湯,半年后把旁邊賣蓋澆飯、炒菜的窗口承包下來,增加品類做大規模,生意越來越好。
餐飲行業雖然門檻低,但是特別辛苦。事業剛起步時,陳中華沒少吃苦,常常是早上7點到店里,晚上10點才能進家門。為了找到好的店面和廚師,他四處奔走打探。筆者有回過丹鳳過春節。15年來,陳中華每走一步,都是腳踏實地,埋頭苦干。他說,他從來不怕吃苦,如果怕苦也不會來南京打拼。他的堅持換來了今天的美好生活。2014年陳中華用近10年的積蓄在南京買了房,2017年5月,借助南京市的落戶政策,陳中華把自己和妻子、大女兒的戶口都遷到南京,他們一家成了南京人。
“好人”孫鋒的南京創業路
在南京市鼓樓區的一條街上,有一家西安面館,老板是39歲的丹鳳武關小伙孫鋒,小店面積不大,前半部分是大堂,后面是操作間。孫鋒和妻子兩人2017年開了這家小店,另外還雇了兩個人,都是孫鋒的老鄉。小店主要經營陜西各類面食和小吃,中午時分,附近的上班族坐滿了大堂,生意頗為紅火。
這并非孫鋒的第一家店,早在1996年,只有16歲的他跑到南京的一家面館打工。經過兩年的學徒期,孫鋒成了面店的師傅。但孫鋒心中的從軍夢始終是他難以割舍的情懷,兩年后,他回家鄉報名參軍。2000年,孫鋒退伍回家后,沒有找到合適的工作,隔年就又去了南京。做了三四年的拉面師傅后,手里有了一些積蓄,孫鋒開了自己的第一家面館。
在經營面館的幾年中,有些經歷讓他至今難忘。2009年,孫峰經營著自己小小的面館,日子辛苦卻也干得起勁。在離面館不遠的一個路口,有一位60多歲的老人拉著三輪車賣現榨甘蔗汁。因為榨甘蔗的機器需要通電,孫鋒就拉了一條電線免費給老人用。有段時間,政府對這條街道進行整改,清理沿街攤販。老人被要求限期離開,眼看著老人的小本生意就要做不下去了。
一日,老人來到孫鋒店里,詢問他能不能把榨汁機擺在店門口角落里。孫鋒看到老人無依無靠,又是殘疾人,便在門口一角擺了桌子,讓老人繼續經營。
時間久了,孫鋒的舉動被周圍人紛紛點贊,也因此登上了江蘇電視臺。
2012年,孫鋒回家結婚生子,等兩個孩子都大了,2017年他和妻子再次來到南京,開了這家面館。這些年,孫鋒已經帶過五六個老鄉到南京打工,教他們做拉面,有的已經有了自己的面館。如今,夫妻倆在面館旁的小區里租了一套房子,每天早上7點多開門,一直要忙到晚上9點多,全年都開張,日子過得辛苦卻充實。孫鋒的兩個孩子都在武關鎮上讀書,只有寒暑假時,才能和孩子團聚,他一直想把孩子接到南京上學的愿望還沒實現。“前幾年把老家房子重新蓋了,明年還想在這邊找機會開個新店。”孫鋒說。
據不完全統計,商洛在南京的打工者超過8000人,當地人稱,幾乎每條街都會遇見一家商洛人開的面館。經過兩代人的打拼積累,南京已經成為這些創業者的第二故鄉。在蘇陜協作大背景下,這些創業者成了兩地間交流的一條條紐帶,個人的力量是微小的,當他們匯聚在一起的時候,便是載舟之水、灌木之源,推動蘇陜協作這艘大船行得更遠、更穩。(謝非 張雯靚 劉東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