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洛市民營經濟發展綜述
本報記者李小龍
“力爭到2020年,民營經濟規模總量持續增加,個體私營企業總數超過12萬戶,民營經濟將占全市生產總值的比重達到58%以上……”這是我市“十三五”規劃中對民營經濟發展提出的目標。
改革開放以來,我市民營經濟經歷了從無到有、從小到大、從弱到強、不可或缺的發展歷程。特別是近年來,在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視下,民營經濟已經成為全市數量最多的經濟群體、國民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推動全市經濟持續快速增長的重要力量,當之無愧地挑起了我市加快追趕超越的大梁。
蓬勃發展民營經濟扛起“半壁江山”民營經濟扛起“半壁江山”入春以來,位于商州區荊河生態產業園的陜西森弗天然制品有限公司內,到處呈現出一派繁忙景象。車間內,生產線有條不紊生產,整齊擺放的上萬件保健食品即將裝箱送出國門。工地上,機器轟鳴,森弗數字化菊芋制造中心項目正在火熱建設之中。
陜西森弗天然制品有限公司成立于2012年,主要布局綠色健康產業、創新服務業、數字化農業。經過短時間的發展,該公司2018年就實現產值3億元,上繳稅金885.66萬元。目前公司已有5大類500多個品種的產品取得國家食品SC、藥品GMP生產許可認證,產品銷往全球65個國家和地區。
陜西森弗天然制品有限公司是我市民營經濟蓬勃發展的一個縮影。“近年來,我市積極營造良好營商環境,民營經濟發展領域快速拓展,市場主體持續增多,產業升級步伐加快,呈現出持續向好態勢。”市工信局相關負責人表示,在推進民營經濟發展中,一批優秀企業家在市場競爭中迅速成長,一批具有核心競爭力的民營企業不斷涌現,扛起了全市經濟的半壁江山。
雖然數據是抽象而枯燥的,但它最能體現發展的成效:截至2018年底,全市個體私營企業主累計達到102957戶,其中民營規上工業企業、資質以上建筑企業、限額以上批零住餐企業均占全市總數的90%以上;全市民營經濟實現增加值463.65億元,是2015年的1.4倍,占全市生產總值的比重為56.2%,居全省第三位;民營企業上繳稅金已占全市財政總收入的70%以上,民營經濟已成為我市經濟快速增長的主引擎。
與此同時,民營經濟的快速發展,產生的社會影響力也在不斷擴大。據統計,全市民營經濟吸納各類從業人員超過50萬人,年支付勞動者報酬130億元,農民人均純收入中47%來自民營企業,民營經濟成為促進我市就業創業的主渠道。還有很多民營企業和民營企業家積極投身精準扶貧等工作,在服務民生等領域也發揮了重要作用。
經過多年發展,民營經濟在繁榮經濟、優化結構、轉變方式、科技創新、增加財稅、創業就業等方面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
政策給力民營經濟成長土壤肥沃
“萬達集團將進駐陜南的第一站放在商洛,就是看重這里的生態環境、區位優勢,以及良好的招商引資政策和環境,希望能為商洛經濟社會跨越發展作出積極貢獻。”萬達集團發展中心北方區常務副總經理王忠如是說。今年6月份,商洛萬達廣場項目即將建成運營。
隨著投資環境的大幅改善,我市立足“秦嶺休閑之都·絲路產業新城”定位,通過“請進來”與“走出去”的方式,狠抓招商引資,一批以中國500強企業為重點的龍頭企業相繼落戶商洛,促進了經濟快速發展。
“10年來,我們公司規模越來越大、產品越來越多,已經徹底扎根商洛。”商洛比亞迪實業有限公司總經理張才毓感慨地說。該公司成立于2008年12月,目前產品已從原來的主要包括太陽能光伏擴大到汽車安全氣囊、新能源汽車動力電池原材料。現就業人數逾4500人,年產值近50億元。
如果將民營經濟比作樹木,那么,好的發展環境就是肥沃的土壤。一個地方營商環境好不好,感受最深的就是企業。民營經濟是環境經濟,環境決定著民營經濟發展的層次和水平。
近年來,市委、市政府持之以恒地推動和促進民營經濟發展,市委、市政府主要領導多次召開相關會議,了解企業困難問題,聽取企業意見建議。市上按照“市級包重點、縣級包全部”的工作理念,所有廳級領導、市級有關部門一把手、各縣區四套班子主要領導和有關縣級領導深入開展“百人包百企”活動,協調解決困難問題,全力確保企業正常生產、達產達效。相繼制定出臺了《關于支持小型微型企業健康發展的若干政策措施》《關于擴大民間投資促進民營經濟加快發展的實施意見》等一系列政策性文件,市、縣兩級成立促進非公有制經濟發展協調領導小組,建立了聯席會議制度,及時研究解決影響非公有制經濟發展的重大問題。
——加大資金扶持。市財政每年安排2000萬元的中小企業發展專項資金,全市每年用扶持民營企業發展的地方財政資金2億多元,帶動企業和社會投資50多億元。
——鼓勵科技創新。支持民營企業技術創新和科技成果轉化,對新認定的省級以上企業技術中心、獲得市級以上科學技術獎、獲得省級以上品牌等給予重獎。民營企業發展方式由資源依賴向科技依托轉變的步伐加快。
——優化發展環境。開展政策法規、收費項目清理;建立聯席會議制度和環境評議制度,設立非公企業投訴維權中心;組建市人才服務團,為企業提供相關咨詢服務;開展各級領導包抓重點企業,對重點骨干企業采取“一企一策”措施,開展“百人包百企”、干部進企解困促發展等系列活動。
——破解融資難題。努力降低融資成本,把民營經濟信貸投放納入銀行業考核的重要內容,實行獎優罰劣,激勵信貸資金投向民營經濟項目。全市成立民營投資擔保公司、小額貸款公司18戶,對市擔保公司進行了增資擴股,在縣區或園區成立中小企業“助保貸”資金池。
——強化用地保障。對于低效利用土地、閑置土地進行堅決依法收回盤活存量土地,對新增建設用地優先保障企業和產業項目,建設標準化廠房和中小企業孵化園節約用地,強化單位面積投資強度,提高土地集約利用標準。
——加大培育力度。按照“孵化一批、培育一批、引進一批、帶動一批”的思路,采取領導包抓、項目傾斜、融資協調等措施,大力實施中小企業成長梯隊工程,著力培育“行業之星”“成長之星”“創業之星”企業,加快建設多種形式的眾創空間,積極實施企業家培養計劃,積極構建親清的新型政商關系。
政府給的“利”、放的“權”,帶來的是市場主體數量的快速增加,民營企業的活躍度也越來越高。據統計,僅2018年,全市新登記個體工商戶11531戶、私營企業2706戶。創新驅動民營經濟實現高質量發展創新驅動民營經濟實現高質量發展
近年來,陜西豐源釩業科技有限公司在經濟下行壓力持續加大的嚴峻形勢下,仍穩站國內釩行業“龍頭老大”地位,實現了產值平穩增長和效益不斷向好的可喜局面。
而這都得益于該公司緊緊依靠科技創新,不斷加大技改力度,節能降耗、提質增效,始終堅持核心技術研發創新的結果。特別是該公司投資6.8億元建成的萬噸氮化釩項目,生產規模位居世界第一,該公司自主研發的“一步法推板窯釩氮合金制取技術”處于世界領先地位。
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惟創新者進、惟創新者強、惟創新者勝。在我市,和陜西豐源釩業科技有限公司一樣,陜西必康制藥集團控股有限公司、陜西盤龍藥業集團股份有限公司、陜西君威農貿公司等眾多民營企業緊緊抓住技術創新這一“牛鼻子”,依托資源、依靠科技,促進產業轉型升級,贏得市場青睞。
如今,民營經濟已經成為我市創新創業的重要力量。全市規模工業企業研發投入占營業收入比重達到1.3%,產銷率達到95.1%,已認定省級企業技術中心14家,高新技術企業6家,創省著名商標103個、省級以上名牌產品28個。
據了解,下一步,我市將圍繞新能源、新材料、大旅游、大健康“兩新兩大+數字化”綠色循環產業體系,大力實施創新驅動戰略,積極引導企業采用新技術、發展新產業、培育新業態,推動實體經濟與數字化深度融合,逐步向產業鏈中高端邁進,實現我市民營經濟在一些行業由“跟跑”變“并跑”,“并跑”變“領跑”。
日益壯大的民營經濟,正展示出蓬勃的生機與活力,為我市高質量發展增添澎湃動力。民營經濟發展的又一個春天已然來臨,民營經濟在我市經濟發展中的作用,過去功不可沒,現在不容置疑,未來也一定會走向更加廣闊的舞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