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特約記者 李治軍 通訊員 殷小會)“精神文化脫貧非常急迫。我算了一筆賬,保守些算,每戶一年下來至少送50個禮,需要一個勞力做兩個月零工,也相當于賣了5頭大肥豬。村干部更是送不起,是親戚的得送,不是親戚的也得送,對方要是貧困戶,還要送重些;希望將精神文化脫貧列為考核,全鎮‘一盤棋’。”5月12日,在移風易俗“先行一步”的商南縣過風樓鎮白玉溝村村級活動場所,村黨支部書記余益喜感慨地說。
今年以來,商南縣持續完善農村文化基礎設施建設,大力實施“六進”農村活動,開展宣講教育,多點協奏唱響精神文化“脫貧曲”。縣上從文化設施建設入手,推進縣級“兩館一站”改造提升,新建綜合性文化服務中心,為群眾提供普法教育、體育健身等陣地;爭取中省支持,實現公共圖書館、文化館流動服務車配置,積極送戲下鄉。3月份,縣上在富水鎮王家樓村啟動了移風易俗、道德評議、環境整治、志愿服務、群眾文化等“六進”農村活動,為每一項活動設定了具體的目標任務,確定了牽頭和責任單位,保障活動開展。
商南縣把移風易俗作為重中之重,按照“突出群眾主體、突出問題導向、突出正面引導”三原則,由鎮辦牽頭、縣民政局指導,發動群眾討論制定村規民約,成立村民議事會、道德評議會、禁毒禁賭會、紅白理事會,實現對本村百姓事務的調解、監督和服務,遏制陳規陋習。依托紅白理事會狠剎婚喪喜慶大操大辦陋習,計劃到年底,124個村和社區全部將移風易俗納入村規民約,全部成立起“四會”,并切實發揮作用。同步開展文明鎮村創建,10個鎮辦今年分別至少成功創建兩個縣級以上文明村(社區),今年計劃脫貧的35個村有三成以上建成縣級以上文明村;持續開展文明家庭、“十星級文明戶”“五好家庭”等評選活動,助推移風易俗。
同時,商南縣把扶智、勵志、群眾文化等精神文明建設和脫貧攻堅緊密結合,組建了脫貧政策宣講、脫貧攻堅典型人物宣講、道德模范事跡報告、文藝宣傳4支宣講團,在35個貧困村開展巡回宣講,消除少數貧困戶“靠著墻根曬太陽、等著政府送小康”的消極思想。
目前,全縣新建6個綜合性文化服務中心,配送圖書800多冊,縣劇團下鄉演出20多場次。120個村制定了村規民約,30個村已成立“四會”;精神文化脫貧巡回宣講已在8個村開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