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在制作技法上承襲關中,但洛源人沒有照抄。洛源人講究的十三花是“四道底”。
今年50多歲的蔡新元,在洛源是個有名的廚子。在蔡新元家里,我們有幸嘗到他做的地地道道的洛源十三花。
蔡新元說,“四道底”即四道菜系,每道菜系三道菜,共十二道菜,外加一碗金銀湯。食材當然是洛源元素:豆腐、豆腐干、豆腐皮、洋芋、洋芋粉、蕎面,以炒、爆、炸、拌、燒、蒸、燴等技法制作完成,紅、白、綠、黃、黑五色交錯,酸、甜、苦、辣、咸五味俱全,老少皆宜,清爽可口,把洛源濃郁的味道發揮到極致。
承裝十三花的,有盤碗,也有關中十三花常用的“品”,即比碗大、比湯盆小的瓷容器,用于盛湯菜。
品嘗十三花也極具洛源特色。十三花不是一次端上桌來讓客人挑挑揀揀、各取所愛,而是按照色味協調、葷素搭配,一道菜上完,客人吃過,才上下一道菜;十二道菜一盤盤依次地端上來,最后是一碗由洛源的黃花菜、嫩豆腐條兒、木耳等混雜在一起的熱乎乎的湯。人們喝著燒酒,依次品著一道道菜,拉著家常,說著閑話——這正是洛源人想要的生活狀態:精致有序,悠閑愜意,溫馨滿足,親切自如。
蕎面的味道
洛源鎮子很小,是卻是個“吃貨”鎮。一年四季,只要走進小鎮,都能夠找到你想要吃的。想嘗嘗城里酒店的飯菜,街道兩邊有樓上樓下的酒店;想吃到洛源的熱豆腐、蕎面饸絡、洋芋粉,想買到洛源的豆腐、豆腐干、豆腐皮,跨在洛河上的小橋兩邊,橋邊小小的十字街頭,俯拾皆是。
在這里,就有蕎面的味道。
洛源多瘠薄且窄巴巴的小田塊,是出蕎麥的地兒。宋代大文豪王禹偁曾經在洛南寫下一首《村行》詩,里面便寫到蕎麥:“棠梨葉落胭脂色,蕎麥花開白雪香。”
洛源人種蕎麥是最省事的,一把種子撒下去,頭也不回地走掉,不澆水不鋤草,仿佛就沒有種蕎麥這回事兒。日子從指間一點點流過去,洛源人再回到這里,細細的蕎麥稈已經把一粒粒的蕎麥頂在帶著涼意的陽光里。洛源高寒山區的蕎麥并沒有因為人們對它的輕慢而不去作為,在漫長的生長期里,它們一點也不敢懈怠,萌芽、生長、開花,結出永遠不會讓慢待它們的洛源人失望的營養豐富、帶點苦味的蕎麥。將蕎麥去皮磨成面粉,可以做成多種美食。
蕎面饸絡。洛源蕎面做的饸絡,綿軟筋道中有著一種淡淡的澀苦味、清香味,吃起來爽滑清朗,別有一種滋味。
蕎面涼粉。洛源蕎面做成的涼粉和饸絡一樣,有一種淡淡的澀苦味,切成四四方方的小塊,澆上紅紅的辣椒,綠生生的蔥末,白凈凈的蒜末,看著都會流口水。
蕎面煎餅。洛源的蕎面煎餅和普通的煎餅制作沒有區別,只是,烙煎餅的鐺鍋為洛源所獨有。鐺鍋是中間凸起四周凹下,形如斗笠,只是沒有斗笠中間的尖兒。手巧的洛源人舀一勺攪拌好的蕎面糊,“啪”地倒在鐺鍋上,拿一根比筷子稍粗的木棒,輕巧地抹上一周,蕎面糊恰好布滿鐺鍋,烙好一面,翻過來烙另一面,就是一張薄厚適中、酥軟清香的蕎面煎餅。
蕎面煎餅可以蘸汁吃,可以卷著洋芋絲吃,也可以切成條狀炒著吃、涼拌著吃。
硝煙的味道過后
公元1928年6月,洛源古鎮來了一支隊伍。洛源有了硝煙的味道。
領軍的是唐澍。唐澍與劉志丹發動的“渭華起義”失敗后,率部向秦嶺山中撤退。1928年6月25日來到兩岔河街(洛源街),駐扎在“致和昌”商號。就在洛源老街上,召開了追悼渭華起義死難烈士大會,唐澍在會上說:“革命并非一帆風順,難免有犧牲和失敗,即使還有一兵一卒,也要血戰到底,決不半途而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