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翔
隨著移動信息技術的飛速發展,“有事沒事刷刷朋友圈”,已然變成全民參與的風潮。在柞水縣藥王堂村,卻有人靈機一動,把微信變成了脫貧幫扶的手段,這一脫貧路徑的發起人正是本村第一書記李楠,他充分利用自身優勢,通過微信與村民們建起了信息溝通“連心橋”,利用朋友圈大力宣傳本村特產、本村資源,通過渠道銷售的方式,掀起村里產業發展的熱朝。
微信群讓“等靠要”變為“比干追”
藥王堂村是柞水縣營盤鎮的一個貧困村,無支柱產業和致富門路是本村經濟發展的“硬傷”。2016年,營盤鎮黨委派李楠到該村擔任第一書記。駐村之初,他通過調研發現該村除了基礎設施落后、支柱產業缺乏、增收渠道狹窄等難題突出之外,村民“等靠要”思想普遍比較嚴重。當前最迫切需要解決的是當地群眾的“精神脫貧”,只有補足精神“鈣”才能斷窮根,從而實現“要我脫貧到我要脫貧”觀念的轉變。
李楠意識到,光靠口頭宣傳作用不大,如何帶動群眾脫貧致富讓他倍感苦惱,當把苦惱編輯成信息發在微信上,沒想到朋友圈里各種評論接踵而來。同事、同學、朋友都為他加油鼓勁、出謀劃策。看到這些讓他靈機一動,何不利用微信做文章?于是,他建立起微信群將貧困戶全加進來,并召集貧困戶一起到外地進行考察學習,將先進經驗和成功做法編輯成文,分享在微信群里。大家在看到一個個鮮活的實例后,思想觀念也逐漸轉變。
“李書記搞脫貧有創新,大伙兒跟著他有搞頭!”通過數月的艱辛努力,李楠的工作得到大多數貧困戶的認可。
“李書記,今年我準備再發展1畝魔芋。”“老李,今年我也準備再養頭香豬,幫我參謀參謀。”李楠每晚睡覺前習慣性地打開朋友圈,積極參與到貧困戶的分享、討論之中。“群里大家都用的是實名,大家在上面討論著各自的發展,有新政策、新經驗、新做法我也在群里即時分享。”李楠微笑著告訴筆者。
朋友圈讓“土特品”變為“聚寶盆”
自駐村以后,李楠利用周末休息時間把村民家里的土豆、臘肉、豆醬、土雞蛋、土蜂蜜、時令水果等特產“曬”到朋友圈里,并號召高中、大學的同學朋友一起來推廣,引來了大伙兒的熱捧。2017年中央一號文件號召全國要依托生態資源優勢,發展綠色特色產業,促進農業供給側改革的發展思路,讓李楠更加信心百倍。經過深入調研走訪民情,最終確立了依托觀賞牡丹、魔芋栽種、香椿培育等項目作為本村的主導產業,開展多種經營、種養結合、休閑觀光的綠色發展之路。
將合作社帶動作為脫貧的主要途徑之一,采取“合作社+基地+公司+貧困戶”的模式探索出適合本村的發展出路。
一組村民寧江平對于魔芋栽種頗有興趣,李楠便主動聯系相關技術員上門一對一提供技術指導,幫助其攻克難題。如今,他家已經栽種了半畝地的魔芋,且長勢良好,預計今年能夠穩穩脫貧。四組貧困戶范義才想種豬苓,但苦于手頭拮據沒有資金。李楠書記得知后便積極奔走為其聯系扶貧貸款,經過努力終于幫其落實了“農戶貸”3萬余元。現在不僅豬苓栽種的想法解決了,而且讓他信心倍增,正準備擴大規模。
打開李楠的朋友群,一首工整的打油詩頗引人注目,“青瓦白墻喜盈門,家家戶戶面貌新。脫貧攻堅齊發力,致富不忘黨的恩!”據李楠介紹,這是四組異地移民搬遷戶徐世華在搬進新房的第一時間發的,如今在朋友圈里都被大家狂點“贊”呢。
交流群讓“黨支部”變為“主戰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