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圖 劉劍鋒

洛源人在家門口的青石上打洋芋糍粑

過豆漿

洛源街頭的豆腐干

小鎮橋頭,洛源的小吃應有盡有
海拔1350米的洛源,被高山夾峙的是窄巴巴的田坎。但是,洛河水滋養的土地從來都是那么慷慨,同樣流金瀉銀,它們把一把把的莊稼植物交給洛源人,讓洛源人的巧手有了發揮的天地。于是,洛源便有了屬于自己的幽遠綿長、從來不會老去的味道。這些味道與洛河水一樣,源遠流長,涓涓不息。
豆香的味道
雖然失卻了往日的喧囂,但洛源鎮依然沒有能夠走出人們的視野。在城市和鄉村,很容易就能夠看到洛源的影子,聞到洛河水的氣息。譬如洛源濃濃的豆香味。
這是秦嶺深處讓你回味不盡的味道。
洛源屬典型的高寒山區,年平均氣溫較低,農作物生長期較長,這兒也就成了大豆、洋芋生長的樂園。
優質的大豆,洛河特有的水質,造就了洛源的豆腐和豆腐干。不,還有別的:那些古老的制作手段。與其說洛源人做豆腐的工藝是老祖宗留下的一道樸素而原始的流程,不如說這是能夠讓洛源人享受生活的一種方式,一道古樸而質淳的風景。
把洛源的大豆用洛河水泡好,打漿,用沸水潑漿,再以細布過濾掉豆渣,在鍋里大火熬煮,熬成豆漿,再分三次點漿。點漿也叫點豆腐,就是把豆腐與水分離開來。過去點豆腐用漿水,也就是做酸菜的酸水,那樣做出的豆腐才是真正原始的洛源豆腐。點好豆腐,云朵一樣的豆腐腦兒就漂浮在清湛湛的水里,然后把豆腐腦撈起來裹進豆腐包,均勻地壓,壓出水去,白里透黃、柔嫩鮮香的洛源豆腐就顯出了它撩人的模樣。
在洛源鎮,豆腐干名聞遐邇。洛源街上人幾乎家家做豆腐、豆腐腦、豆漿、豆腐干、豆腐皮。農家院落都會搭著木架,木架之上一串串晾曬著豆腐干。
原始的豆腐干,是把點漿好的豆腐腦用一塊塊的小紗布分別包起來,每50塊為一板,整整齊齊地排好,蓋上木板,壓上石頭,擠壓出其中的水,再解開紗布,把已經成型的小方塊豆腐干丟進鍋里的鹵水里燒煮,然后再一塊塊撈出來上色。最后,用山上采來的細細的藤葽,把一塊塊的豆腐干穿起來,掛到桿子上晾曬,豆腐干的制作便告完成。
洛源的油豆腐皮也是一種令人回味不盡的味道。
油豆腐皮怎么做出來的?其實很簡單,就是在鍋里把豆漿熬熟后,豆漿表面會結一層薄薄的皮兒,一層“痂”,把這“痂”輕輕揭下來,晾干,就是金黃金黃、松軟香嫩的油豆腐皮。一鍋豆漿最多只能結3張豆腐皮,再多了,豆腐就不干了,豆腐里沒有了油水,會變得干澀粗糲,缺少細膩,沒有質地,口感極差。
所有工序都是原始的。似乎只有這原始的工藝才能讓洛源豆腐干保持住自己獨一無二的鮮嫩、香潤、可口。
洋芋糍粑的味道
在洛南,海拔1300米以上的地方才會有個大淀粉含量多而且清新鮮美的洋芋,洛源就是。這優質的洋芋成就了洛源的另一種味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