洋芋糍粑是你不能忽略的美味。
和豆腐、豆腐干一樣,洋芋糍粑的制作工藝同樣是原始的,同樣是洛源鎮一道有滋有味的風景。
洛源幾乎家家戶戶的院落、樹下都會有一塊光潔、平整的大石板。不要把它簡單地理解為供人們歇息閑聊的坐具,它是制作洋芋糍粑不可缺少的東西。把洋芋洗凈放在鍋里蒸熟,再去皮,然后就放在這塊石板上,拿出專用的木榔頭來砸。這是一個需要力氣和時間的活兒,因為不僅一定要把所有的洋芋都砸爛,砸成黏黏的糊狀,而且還不能起泡,榔頭帶起來的必須是銀白中泛著淡黃的、能夠拉扯得好長的那種細細柔柔的樣子,這個時候,洋芋糍粑就做成了。榔頭起起落落之間是揮榔頭人喉嚨里發出的清脆而節奏鮮明的號子聲——“嗨,嗨,嗨”。伴隨著號子聲,是榔頭砸在洋芋團上同樣節奏鮮明的聲響。這樣的聲音在流逝的歲月里從來沒有間斷過,就像這從未間斷過的洋芋清香、洛源人古老而淳樸的生活。
洋芋糍粑必須是現做現吃,早上做的,放到下午時分,洛源人都會堅定地以為不新鮮了,要倒掉的。
糍粑砸成了,只完成了一半的工序,另一半就是做出獨具洛源風味的汁子:在用西紅柿、辣椒、蔥末、蒜末混在一起燒制汁子時,必須要加入藿香、百合、南瓜花這少不了的三種佐料。南瓜花必須是剛開的時候采摘下來,晾干搗碎才可入料。
糍粑打好,汁子做成,就是吃了。用鏟子把洋芋糍粑鏟進碗里,澆上汁子,澆上油潑辣子,一道地道的洛源洋芋糍粑才大功告成。吃一口,那種清爽香軟、光滑清涼、又酸又辣的味道,會讓你記住洛源,記住洛源地老天荒的味道。
洋芋糍粑的吃法可不僅僅只此一種,它還可切片入盤當涼菜下酒,還可以做丸子,可以油炸。
不要忽略洛源人吃糍粑的那道風景。洛源人喜歡坐在門墩或者庭院的樹下,端著大碗,看著滿地跑的貓狗牲畜,聽著洛河的水聲,讓樹葉間清亮的陽光灑落在碗里,張開大口,這個時候,洋芋糍粑已經不是一道古老而清新的家常美食,而是生活在那一刻給予的暖意、悠閑和爽朗,一種形而上的理念。
還有洋芋粉的味道。
把新鮮的洋芋搗碎磨成漿,用細布把粗澀的洋芋渣過濾掉,然后一遍遍地加清水讓淀粉沉淀,加水沉淀的次數越多,洋芋粉就越純越白越透亮,直到把洋芋淀粉的雜質全部去掉。把沉淀好的淀粉晾干,洋芋淀粉便制作成功。最后,就是制作熟食洋芋粉。把干洋芋淀粉加上適量的水,攪拌成糊狀,在鍋里像烙煎餅一樣烙成一張張薄薄的圓餅,再切成你想要的各種形狀,可以涼拌,可以湯燴,可以油炸,也可以爆炒,不一樣的做法成就的是不一樣的味道。
還有洋芋疙瘩的味道。
把新鮮的洋芋在石板上搗磨成碎末,再將其揉捏成元宵大小的丸子,可以在鍋里蒸或者油炸,或涼調,或湯燴,或蘸汁,其味兒更為獨特。
在洛河朗朗的水聲里,在氤氳的時光里,洛源洋芋的味道揮之不去。
十三花的味道
走進洛源農家,如果你有足夠的口福,可以品嘗到洛源獨有的“十三花”。
清代人張英曾在一篇文章中說:“飯有十二和,菜有十三花。”因而,十三花非洛源獨有。大西北有回族的十三花,大西南有羌族的十三花,而八百里秦川自東而西幾乎每個地方都有自己的十三花,西府有,東府更有,臨潼、大荔、韓城等地同樣遍地開花。
洛源與保安之間有條古道,或許正是這條便捷的南北古道把久負盛名的關中十三花帶進了洛源。
洛南地地道道的十三花來自洛源。
地域不同,十三花食材選料、制作方式各有不同,但無非都是以炒、爆、炸、拌、燒、蒸、燴等技法來制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