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大中藥產業 實現興縣富民
山陽縣中藥材資源豐富,素有“西部藥鄉”美譽。全縣自然分布野生中藥材1000多種,已開發利用498種,掛牌收購123種。近年來,縣委、縣政府堅持把中藥材產業作為區域特色產業來抓,按照“市場牽龍頭、龍頭帶基地、基地連農戶、品牌興產業”的思路和“草本藥材下山、木本藥材上山”的總體布局,通過政府推動、企業帶動、市場拉動、干群聯動,實現了中藥產業迅速發展,成效顯著。據統計,2016年全縣中藥材產業實現總產值25億元,人均藥業純收入2100元,占農民人均純收入近三分之一,已成為與礦產、旅游并駕齊驅的三大主導產業之一,在促進地方經濟發展和農民增收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截至目前,全縣現建成標準化規模種植示范基地17個,“一村一品”中藥材專業村100個,發展林藥間套示范戶277戶,從事中藥材種植農戶3.1萬戶,成立中藥材專業合作社25個,經營大戶發展到2500個,帶動全縣發展中藥材44萬畝。山陽縣先后榮獲“國家級丹參規范化種植基地”“國家級薯蕷規范化種植基地縣”“陜西省中藥材現代科技示范縣”等榮譽稱號,研究推廣的“薯蕷野生家栽技術”“天麻有性沙埋堆積式栽培技術”“林藥間套生態復合型栽培技術”獲得省市科技進步獎。
當前,山陽縣中藥材主要以黃姜、丹參、蒼術、白芨、五味子、連翹、天麻、豬苓、黃芩、柴胡等為主,在分布上具有一定的區域性。根據這一特點,該縣積極做好分類指導,嶺南的坡塬地主要發展黃姜,銀花河、縣河、金錢河兩岸主要發展丹參,溝槽地重點發展蒼術和白芨,鶻嶺沿線主要發展五味子、連翹,流嶺沿線主要發展天麻、豬苓,嶺北瘠薄地主要發展黃芩、柴胡等。在種類選擇上尊重群眾的意愿,采取多元化種植,不搞一刀切,抵御市場風險,提高農民種植中藥材的積極性,增加農民收入。在產業發展上,除穩定黃姜、丹參等傳統品種外,重點發展蒼術、白芨、重樓等珍稀瀕危品種。戶塬鎮關上村、楊地鎮獅子村、板巖鎮耿村、照川鎮麻莊河、兩嶺鎮竹園、中村鎮洪河寺等村發展中藥材面積在1000畝以上,中藥材已經成為當地農民收入的主要來源,也為農民脫貧致富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同時,依托農村電子商務,電商平臺擴大中藥材銷售渠道,有效解決中藥材銷售難題。先后與西北農大、楊凌職院等科研院校建立了“校地合作”“校企合作”協議,聘請專家教授開展技術推廣、藥農培訓和種植實驗,實施產學研結合,提升藥業發展的創新能力,建成中藥材骨干品種GAP栽培試驗示范基地50畝、中藥材規范化栽植技術示范園500畝,培訓農村技術骨干13.2萬人次。先后招商引進醫藥加工企業12家,其中省級龍頭企業2家,市級龍頭企業3家,主要從事中西藥生產和醫藥中間體提取加工,產值上億元的企業4家,過10億元的企業1家,年總產值45.06億元,占全縣規上工業總產值的36.3%。農戶與23家企業達成了長期訂單協議,建立了“公司+基地+農戶”發展模式,累計發展訂單藥業15萬畝,營銷大戶300余戶,有力地促進了中藥產業發展,也帶動了加工、運輸、餐飲、旅游等二、三產業發展。
做優林下經濟
拓寬創收渠道
為進一步拓寬林農創收渠道,充分利用林下資源,調整和優化產業結構,將資源優勢和產業優勢轉化為經濟優勢。去年以來,山陽在戶塬、高壩、漫川等地發展林下經濟示范戶202戶,種植藥材1.2萬畝,養殖畜禽18.6萬頭(只),培育省級林下經濟示范基地1處、省級示范合作社3個,實現產值億元以上。目前,該縣已初步形成以天竺山至板巖、高壩、戶塬、小河、色河等地為主的林下中華蜂經濟示范點,以戶塬關上為主的林麝經濟示范點,以板巖北溝為主的林下梅花鹿養殖經濟示范點,以漫川、石佛等地為主的林下散養雞經濟示范點,以高壩、小河等地為主的林下散養豬養殖經濟示范點。通過打造林下養殖經濟示范點帶動引導林農積極參與,從而多渠道增加林農收入。(張詠琦 涂玉林 郭懷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