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報訊(記者李小龍)日前,文保部門在鎮安縣發現一處始建于元代的密宗寺院——毗盧寺遺址,其中,發掘的修建于明代弘治六年的四邊形石塔為全省首次發現。這次考古發現,對研究秦嶺山區寺院結構以及明清宗教興衰有重要意義。
3月26日,鎮安縣博物館館長李廣告訴記者,毗盧寺遺址位于鎮安縣茅坪鎮五星村一處半山腰,石塔、廂房面朝南,四周環山,相對偏僻。遺址曾在上世紀60年代遭到破壞,村民將石塔的殘件用來壘砌石坎。90年代,還曾被盜,當地文保部門在普查時發現了這處遺址。2016年7月,省考古研究院文保專家開始進行發掘。
“毗盧寺為密宗寺院,根據石刻記載,寺院建于元末明初,石塔為明代所建。”考古人員告訴記者,遺址內原來建有前殿、院落、東西廂房等,屬于典型的秦嶺山區四合院形式的建制,從廂房現有基礎來看,一處廂房是存放佛像的,另一處可能是當時僧人活動的地方。現存的大殿為清代復建,此外還發現了石燈、石臺階等。根據目前發掘情況推斷,毗盧寺只是其中一個寺院,不排除周圍有其他寺院,整個遺址約有數公里。
“最特別的是遺址內發現的四邊形石塔,明代塔多為六邊形或八邊形,四邊形的石塔非常罕見,這是全省目前發現的唯一一個四邊形石塔。還有就是石塔構件雕刻有玄奘取經圖,有一幅表現的是玄奘取經回來后的一個場景,有孫悟空、沙僧,有一匹白馬馱著經書,有專門的人員把經書從馬上取下來。還有一幅是伏妖降魔圖,孫悟空與牛魔王的打斗場景栩栩如生。”陜西省考古研究院毗盧寺遺址考古隊隊長劉呆運說,根據石刻殘件上的部分文字記載判斷,這座石塔修建于明代弘治六年,也就是1493年,紋飾由富平匠人刻畫,塔高8米左右。劉呆運表示,根據當地傳說,這個寺院曾有數百名僧人,明末時期寺院遭到焚毀,僧人被趕走,清代又再次復建。考古發掘也進一步證實了遺址確有焚毀、復建跡象。
鎮安縣博物館館長李廣表示,縣政府非常重視遺址保護,已投資60多萬元對遺址進行發掘和保護。目前,石塔的400多塊殘件已收集,考古人員正在對石塔進行集中拼接復原,7月底前有望在鎮安金臺山廣場亮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