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劉婷

郭淵是一名普通的林業工作者,25年來如一日,在平凡的崗位上,默默守護著商南的青山綠水。
一份耕耘一份收獲,在郭淵的幫助下,數以萬計的群眾走上了依靠科技興林的致富道路,他依然秉承“講實干不講花架,講實效不憑口說,講奉獻不計回報”的原則,默默為商南的生態建設無私奉獻著。
1992年7月,郭淵從西北林學院畢業,回到了商南縣高級職業中學教書,隨后,他先后在商南縣山區綜合開發辦、富水鎮任職。2002年至今,郭淵在商南縣退耕辦從事林業科技引進推廣工作,主要研究經濟林基地建設、科技引進與試驗推廣、科技宣傳、技術培訓與指導工作。
郭淵和林業工作有著不解之緣。他充分發揮專業優勢和個人才智,積極主動參加各項林業工程的規劃、設計、施工和檢查驗收工作,提出應把綠色商南建設與林業產業發展相結合作為生態工程建設的基本方針,結合全縣經濟發展大局,統籌部署,培育了以油茶、茶葉、核桃、油用牡丹、速生楊為主的林業產業。他嚴格技術標準,提出了被群眾形象地稱為“三保險”的林草配置立體發展模式,即水平臺田內栽植核桃或水雜果,外埂點播茶樹,臺田坡面種植金銀花、黃花菜,實行林茶、林藥、林草間作,并引導群眾發展圈舍養殖業。這種以短養長、長短結合的立體發展模式,有效解決了林茶、林藥、林草爭地矛盾,增加了農民收入。
為適應市場經濟發展需要,切實搞好新形勢下商南林業產業結構調整,加快退耕還林后續產業發展,他確定了“做大做強茶葉產業,適度發展核桃產業,大力發展油茶、油用牡丹產業,改造提升板栗產業”的發展思路,進一步優化產業結構。他按照“山頂松樹戴帽,山腰林果纏繞,山下茶園環抱,溝底楊樹站哨”的立體治理模式,堅持抓樣板、樹典型,先后建成了富水鎮古墓溝良種核桃標準園示范基地、富水鎮黃土凸村松樹溝良種核桃示范基地等20余處規模大、標準高、質量優的特色經濟林示范工程,全縣水雜果、板栗、茶葉、核桃、油桐、油茶、油用牡丹面積大幅增長,有效增加了農民收入。
郭淵還組織舉辦核桃、板栗、油茶、牡丹、油桐、漆樹等經濟樹種的豐產建園、嫁接改造、松土施肥、整形修剪、病蟲防治綜合科管培訓班,親手示范,傳經授藝,培養了一批技術人才,提高了林業產業的科技含量,產生了較大的經濟、社會和生態效益。
郭淵常說:“科技推廣不在于說,關鍵在于做;不在于做多少,關鍵在于效果好。”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他自始至終沒有偏離這個標準,在林業科普道路上踏出了閃亮的人生足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