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商洛最美民政人張天華 陳紹有
在前不久舉行的商洛最美民政人評選中,鎮安縣米糧鎮的張天華榜上有名。這位從事民政工作7個年頭的漢子,在當地可謂困難群眾的貼心人。
2010年張天華接任鄉鎮民政工作以來,他經常進村到組入農戶,走遍所有民政服務對象家庭,摸清底數、掌握實情、建立健全各類服務對象的資料臺賬,在全市率先實現了社會救助規范化管理,各項民政工作走在全縣乃至全市鄉鎮前列。
米糧鎮是鎮安縣第一大鎮,人口多、面積大、社情民意復雜,作為民政干部,他在農村低保、五保供養、臨時救助、醫療救助、抗災救災等工作中,嚴格把握政策尺度,按照上級規定的程序要求,堅持實事求是,把黨的各項政策真正落實到最需要的社會弱勢群體中去。雖然有時也受到不懂政策或者胡攪蠻纏群眾的謾罵甚至威脅,但他都會一張笑臉相迎,一杯熱茶待客,耐心細致地做群眾的思想工作,直至群眾理解。
2014年9月的一天,已經下午五點多了,辦公室突然進來一位雙手拄拐杖的老人,他起身急忙將老人扶到椅子上坐下,端上熱茶,問老人有啥事。得知老人是來領2014年上半年的優撫款時,他耐心地告訴老人,現在所有惠農資金全部通過惠農一卡通發放,他上半年的優撫款7月份已經打到他兒子的惠農卡上,讓他兒子拿卡去領取。得知老人家里人當天都去給鄰居結婚幫忙,他一個人坐班車來的,趕緊到食堂為老人買來飯菜,看著天色已晚,老人腿腳,就開車將老人送回家中。
特殊困難群眾始終是張天華關心的重點,2015年4月6日,正在陜西科技大學上大一的蔣苗的父親突患心臟病去世,這對剛上大學的蔣苗來說猶如晴天霹靂,就像天塌了一樣。18年前殘疾父親在路邊撿養后,父女相依為命,就靠政府每月的低保金和父親平時給鄰居做手工活掙少量零錢供她上學,突如其來的打擊讓這個一向堅強的姑娘連死的念頭都有了。張天華知道這個情況后,立即會同村組干部組織親戚鄰居捐款將死者安葬,同時為蔣苗送去3000元臨時救助金,幫助她解決眼下上學生活費用,并和她就讀的學校取得聯系,爭取到學校的救助。與蔣苗類似,陳靜、沈傳偉、李莎等都得到了及時救助和關懷。
五保老人是弱勢群體中的弱者,沒有親人的問候,沒有子女的關懷,比任何人都需要溫暖和關懷,他每周都要去敬老院親自查看老人的衣食起居,床上墊的軟不軟、身上穿的暖不暖、碗里吃的香不香、院里衛生凈不凈。平時到那個村都要到五保老人家看看,有啥困難和需求,6年來共籌措資金23萬元為6戶五保老人拉通了電,為26戶五保老人進行了危房改造。
防汛救災工作是民政工作的一項重要內容,工作做得好壞直接關系到人民群眾的生命財產安全。對此,張天華特別重視。2010年7月25日凌晨5時左右,清泥村一組白土嶺突發泥石流,嚴重威脅著3戶11名群眾的生命財產安全。危急關頭,張天華和鄉上5名干部第一時間趕到現場組織村組干部,快速指揮撤離。成功營救出被泥石流圍困的一名88歲老太太,并將3戶11名群眾迅速轉移到安全地帶。為災民送來帳篷等物資,對受災戶進行妥善安置,并安排救護車把受傷的老人送往附近醫院及時救治。
2016年7月30日晚大雨傾盆而下,不到兩個小時米糧鎮平均降雨92毫米,一時河水暴漲,道路中斷,險情不斷。接到雨情通知后,鎮政府及時組織鎮村干部對群眾進行提前撤離,為了確保萬無一失,張天華摸黑冒雨帶領民政工作人員深入沿河最危險的歡迎、豐河、紅衛、清泉等村查看組織撤離群眾情況,強行將危險地段的3戶未及時撤離的群眾撤離,保證了在本次暴雨洪災中無一群眾傷亡。天一亮又帶領民政工作人員深入受災最嚴重的江西、西河、歡迎、樹坪、豐河等村查災救災,及時為受災群眾送去10頂帳篷、300米彩條布、3000公斤米面、800升食用油、50床棉被、2萬元救助金,保證了受災群眾有飯吃、有衣穿、有處住。在災后重建工作中,多次到戶督促192戶致危戶和7戶倒房戶及時進行排危和重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