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保持銀行體系流動性充裕,中國人民銀行在11月25日以固定數量、利率招標、多重價位中標方式開展1萬億元中期借貸便利(MLF)操作,期限為1年期。鑒于11月有9000億元MLF到期,當月央行MLF凈投放規模將達到1000億元,為央行連續第九個月對MLF加量續作。
MLF如何發揮作用?
MLF是央行在2014年9月創設的貨幣政策工具,其通過招標方式向符合宏觀審慎管理要求的商業銀行、政策性銀行提供中期基礎貨幣,期限主要為3個月、6個月和1年,采用質押方式發放,質押品包括國債、央行票據、政策性金融債、高等級信用債等優質債券。該工具通過調節中期融資成本引導金融機構向“三農”、小微企業等重點領域提供低成本資金,并作為貸款市場報價利率(LPR)的定價基準。
此前,MLF主要采用“單一價位中標”,所有中標機構均按央行設定的統一利率獲得資金,2025年3月調整后改為多重價位中標,允許金融機構根據自身資金需求和市場預期差異化投標。此舉通過引入更市場化的利率形成機制,進一步優化資源配置,促進資金向實體經濟精準滴灌,最終提升金融服務實體經濟的質效。
南開大學金融學教授田利輝向記者表示,MLF操作是央行調節中期流動性的核心工具,通過向銀行體系注入中長期資金,降低銀行負債成本,引導LPR下行,從而降低實體經濟融資成本。同時,MLF能精準支持關鍵領域,如地方政府債券接續、小微企業信貸及災后重建,體現“財政發債、貨幣托底”的政策協同效應,穩定市場預期并促進經濟平穩運行。
為什么央行連續第九個月對MLF加量續作?田利輝對此分析,今年以來,央行貨幣政策工具運用靈活精準,既保持了流動性合理充裕,又避免了過度寬松。通過MLF與買斷式逆回購組合操作,央行有效應對了市場流動性需求變化,特別是在政府債發行、信貸投放等關鍵時點提供了有力支持。這種“長短結合、以長補短”的操作模式,既穩定了市場預期,又為實體經濟提供了適宜的貨幣金融環境,體現了貨幣政策的前瞻性與靈活性。
對于此次1萬億元規模的MLF操作,田利輝表示,10月安排5000億元地方政府債務結存限額,需為年底地方債發行提供流動性支持;10月5000億元新型政策性金融工具投放完畢,將帶動配套中長期貸款較快投放;11月銀行同業存單到期量明顯增加,需央行給予流動性支持,這些因素共同構成央行持續注入中期流動性的必要性。
1萬億元的操作規模如何影響市場?“此次1萬億MLF操作規模較大,結合9000億元到期量,凈投放1000億元,延續了央行維持流動性充裕的政策取向?!碧锢x說,對市場而言,這將有效緩解銀行體系流動性壓力,降低融資成本,特別是有助于穩定債券市場預期,抑制利率上行空間,并為銀行加大信貸投放提供資金保障,最終惠及企業和居民融資需求。
也有業內專家表示,央行目前已形成固定的中短期流動性投放模式,每月5日前后開展3個月期買斷式逆回購、15日前后開展6個月期買斷式逆回購、25日開展MLF操作,這種規律性操作為市場提供了穩定的預期。央行連續第九個月加量續作MLF,再次傳遞了貨幣政策保持適度寬松的立場。這不僅體現了2025年第三季度貨幣政策執行報告中“持續營造適宜的貨幣金融環境”的政策要求,更通過可預期的政策行為,為市場注入積極信心,助力經濟實現高質量增長。(實習生余秋蘋對此文亦有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