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來,港股公司回購動作頻頻。Wind資訊數據顯示,截至11月25日記者發稿,年內共有247家港股公司累計回購股份67.69億股,合計回購金額約1544.15億港元。11月份以來,有90家港股公司回購約83.33億港元。
從行業分布看,港股公司回購集中在金融、信息技術、日常消費、醫療保健、能源等行業。其中,信息技術行業回購公司數量突出,醫療保健行業在回購金額與數量方面亮眼。
匯生國際資本有限公司總裁黃立沖在接受《證券日報》記者采訪時表示,港股上市公司回購動作頻頻,向市場釋放出企業對未來前景的信心,有助于穩定投資者情緒。在港股市場,上市公司回購行為受到香港交易所嚴格監管,公司須及時披露回購計劃、執行進度及用途,因而上市公司持續、有紀律的回購也會被投資者視為公司治理健康、現金流充裕的積極信號。
大型藍籌企業領銜
2025年港股市場回購活動中,行業龍頭公司領銜,一年多次大額回購,釋放出對股價低估的明確信心信號。截至11月25日,騰訊控股、匯豐控股和友邦保險的回購金額居前,分別為641.43億港元、302.57億港元和176.93億港元。
進一步看,有14家大型企業年內回購金額均超10億港元,累計回購金額為1364.53億港元。61家港股公司年內回購金額均超過1億港元。
大型企業回購多集中于信息技術、金融、工業三大板塊,這些行業內的公司具備高現金流、強盈利能力和清晰的AI轉型路徑,為持續回購提供堅實基礎。
港股市場互聯網企業2025年三季度經營情況亮眼。例如,小米集團2025年前三季度收入增長主要受益于智能電動汽車業務交付量大幅提升,騰訊控股、快手則受益于廣告、金融科技及AI驅動的商業化效率提升。
匯豐控股、友邦保險等機構依托全球資產配置優勢,在低利率環境下更傾向以回購替代部分分紅,提升資本效率。
值得注意的是,在港股市場波動之際,上市公司頻頻出手,積極進行股份回購。Wind資訊數據顯示,11月18日至24日期間,日均回購公司數量均在40家以上,單家公司日均回購金額在2000萬港元水平。其中,11月21日當天發起回購的公司數量為55家,單家公司日均回購金額超2500萬港元。對比來看,11月份上旬港股公司日均回購金額僅百萬港元。
例如,小米集團于11月20日至21日連續兩日回購合計2150萬股H股,耗資超8億港元;11月24日,小米集團公告稱,小米創始人、董事長、CEO兼控股股東雷軍當日自公開市場通過由其全資擁有的Team Guide Limited購入260萬股本公司B類普通股,均價為每股約38.58港元,持股比例微增0.01個百分點至23.26%。按此計算,雷軍此次花費超1億港元。
除了大型企業,中小市值公司亦積極參與回購。例如,微泰醫療年內回購金額約364.15萬港元。
2024年6月份,港交所正式實施新的庫存股機制,推動更多港股公司加入回購隊伍。以醫療健康行業為例,除了千億元市值企業,產業鏈上下游的中小市值公司也積極發起回購,回購金額在百萬元、千萬元級別。
有望迎新一輪估值修復
今年以來,港股市場表現亮眼,主要得益于政策支持、經濟前景改善以及估值優勢等因素疊加。
香港股票市場流動性顯著改善。港交所數據顯示,今年第三季度,港股整體平均每日成交金額創2864億港元的歷季新高,其中,9月份的日均成交金額首次突破3000億港元關口。
對于港股如何演繹,國泰海通海外策略研報提到,結構上,AI驅動下科技仍是行情主線。隨著AI產業周期向上趨勢進一步確認,四季度港股科技龍頭有望重拾相對優勢。
展望未來,德邦基金基金經理施俊峰表示,看好港股市場呈現的雙主線機會。一是高股息資產,在利率下行與歲末配置需求推動下,股息率與10年期國債利差維持在約4%的高位,具備絕對收益吸引力;二是科技成長板塊,尤其AI相關企業,在內卷趨緩、海外流動性改善及國產替代加速背景下,有望迎來新一輪估值修復。
開源證券研報認為,科技與周期迎來階段性再平衡,2025年三季報顯示科技與反內卷周期同步發力,基本面共振強化。
銀河證券研報認為,港股估值修復、AI商業化落地加速、政策支持互聯網企業內容升級及全球資本再配置,可重點布局港股互聯網龍頭、AI應用標的及內容制作龍頭。(本報記者 毛藝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