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杭臺高鐵“浙BA”球迷車廂內,“詩人李白”表演者與球迷旅客互動(9月10日攝)。新華社記者 黃宗治攝
“朋友來家,自己忙不過來,找個代廚上門張羅一桌飯,既能照顧到自己的口味,也比在飯店吃得自在。”上個周末,北京市海淀區居民王先生足不出戶,就體驗到了以往在門店才能享受的服務。
如今,服務消費已成為推動消費市場增長的重要力量,越來越多的消費者熱衷于購買能讓他們感到滿足的體驗和商品。
國家統計局最新發布的數據顯示,在國慶、中秋假日效應因素帶動下,10月份服務消費持續較快增長。1至10月份,服務零售額比1至9月份加快0.1個百分點,高于同期商品零售額增速0.9個百分點。
商務部數據顯示,10月份,餐飲收入增長3.8%,增速比9月份加快2.9個百分點。入境游持續火熱,國慶中秋假期入境外國人75.1萬人次,增長19.8%。
招商證券首席宏觀分析師張靜靜在研報中表示,服務消費是10月消費市場的核心支撐。服務消費的亮眼表現,表明促消費政策效果持續顯現,且消費結構在向文旅、休閑等領域優化。
從“蘇超”“村BA”等群眾身邊的賽事“火爆出圈”到夜間市集的煙火升騰,從演唱會、音樂節廣受歡迎到文博場館的延時服務,在擴大服務消費系列政策措施帶動下,服務消費需求加速釋放,有力拉動消費市場增長。
在北京,服務性消費新潮涌動。
北京發布的前三季度經濟數據顯示,前三季度,全市居民人均服務性消費支出22280元,同比增長3.6%,服務性消費支出占居民消費支出的比重為59.8%,為近5年最高。
在上海,“票根經濟”風生水起。
進博會期間,在距離進博主場館僅“一路之隔”的綠地全球商品貿易港,“遇見世界漫享無界”進博集市人潮涌動。手持進博證件的客商不僅能“入場”,體驗“逛一次、買全球”的便利,還能享受專屬折扣。
在江蘇,“蘇超”激活消費新鏈條。
近6個月,“蘇超”共舉辦85場比賽,入場觀眾超240萬人次,不僅引燃了球迷的觀賽熱情,更點燃了城市的消費引擎。江蘇省商務廳相關負責人介紹,“蘇超”實現了“1元門票帶動7.3元周邊消費”的杠桿效應。
……
我國擁有全球規模最大、最具成長性的中等收入群體,消費需求正在從“有沒有”向“好不好”轉變。發展消費新業態新模式新場景,是以高質量供給引領、創造和滿足新需求的重要抓手。
年輕群體渴望“體驗式生活、個性化表達”。
“自從買了這個購物軟件的會員,買東西更優惠,退換也方便。”對于北京市昌平區的劉女士來說,定制旅行、健身房私教定制……服務消費在她的支出中比例越來越高。
銀發群體希望“老有所樂、老有所安”。
11月12日,Y456次“秦嶺號”普惠適老旅游列車從西安站緩緩駛出,載著500余名中老年旅客開啟為期12天的港珠澳之旅。除了適老化升級改造,旅程中還安排了漢唐舞蹈表演、唐風魔術等文藝活動,讓旅途充滿歡聲笑語。
農村地區期盼“消費升級、服務提質”。
如今,“村里點外賣”已不再是新鮮事。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數據顯示,縣域生活外賣訂單量年均復合增長率超過40%,外賣服務已覆蓋全國2000多個縣城。
服務消費一頭連著經濟,一頭連著民生。
10月31日,國家發改委政策研究室副主任、新聞發言人李超在新聞發布會上表示,近年來,我國服務消費規模、占比逐年擴大,2024年,居民人均服務性消費支出占比比2015年提升了5個百分點,達到46.1%,今年前三季度進一步提升至46.8%。其中,生活性服務業加快創新發展,開辟了多個萬億級的市場空間。
“目前相關行業發展還面臨人才供給不足、行業標準不完善、監管機制不健全等問題。下一步,我們將積極吸收采納大家的意見建議,力爭推出一批促進生活性服務業發展的硬招、實招。”李超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