項目確定后,市委常委、市委宣傳部部長劉淑慧十分重視,多次召開協調會研究確定拍攝思路、內容重點和實施方案等事宜,并多次在市文廣新局局長周云岳,市文廣新局副局長、商洛廣播電視臺臺長鞏文超的陪同下前往劇組看望慰問。市文廣新局、市旅游局、市財政局積極配合,多方籌措經費,保證項目運行。各縣區委宣傳部、文廣局根據市委宣傳部的安排和攝制組的要求,廣泛挖掘、整理與商于古道有關的歷史記錄和文獻資料、圖片等,先后向攝制組傳送了數十萬字的文字資料和大量圖片、視頻資料,加深了策劃、撰稿和編導人員對商于古道歷史文化內涵的認識。
二
受邀擔任記錄片總導演的夏駿,是央視中影集團著名編導,華人文化集團董事局執行主席,中國第一批電視專業畢業的研究生。夏駿24歲進入央視,30歲出頭的時候參與策劃了《新聞調查》等欄目。1997年和1999年,擔任央視“香港回歸”“澳門回歸”直播總導演。拍攝過的紀錄片有《解讀上海》《居住改變中國》《大海灣》《支點》等,業內稱他是“最有使命感的媒體人”。
為了高質量拍好這部紀錄片,2015年,夏駿導演及其團隊在拍攝紀錄片《漢江》走過商洛許多地方之后,再次帶領攝制組專程到商洛各縣區詳細踏勘踩點、考察了解商于古道歷史文化淵源,廣泛搜集、掌握與商于古道相關的文史資料,反復求證其中一些重要的事實和細節。有時夏駿提出的征詢問題,具體、詳細、新奇到令商洛當地研究者吃驚的程度。在前期詳細調研的基礎上,攝制組先后多次修改拍攝實施方案和紀錄片拍攝腳本。
2015年10月,夏駿團隊在拍攝大型紀錄片《長江》的繁忙進程中,擠出時間,來商洛參加了3集電視紀錄片《商于古道》開機儀式,并對商于古道的幾個重點節點進行了拍攝。
開機儀式上,夏駿坦言:“最近我同時也在拍《長江》,如果說《長江》和《商于古道》哪個難拍的話,我可以說是《商于古道》,因為保留下來的歷史遺跡太少了。”雖然拍攝難度大,但夏駿也有信心完成這一項目,“歷史文明是祖先留給我們的寶貴遺產,它們等待著、呼喚著我們去挖掘。商洛市委、市政府也充分認識到歷史文化和旅游產業的關系,這是一個起點。希望紀錄片《商于古道》能讓留在商洛的歷史文化遺跡煥發出新的活力。”
2016年5月1日,夏駿團隊在結束了紀錄片《長江》的拍攝后,顧不上休整,犧牲節假日緊急轉場陜西,緊鑼密鼓地投入到《商于古道》的拍攝當中。從5月2日開始,一個多月里,攝制組馬不停蹄地奔波于商山洛水之間以及商于古道貫穿的西峽、淅川、藍田等地,行程上萬公里,每天工作10個小時以上,對與商于古道有關的自然景觀、人文景觀、生活場景、歷史遺跡、重要文物、重大歷史故事等內容,分別采取低空拍攝、地面拍攝、現場再現拍攝、影棚再現拍攝、采訪專家學者和歷史傳承人等拍攝手段,力求客觀、真實、豐富、生動,富有表現力。
三
夏駿導演的團隊是一個團結、協作、敬業和富有戰斗力的團隊,劇組最多時有37名不同年齡層次的成員,從總導演到執行導演、攝像、燈光、服裝、道具、化妝乃至司機,每個人都像上足發條的鐘表,按部就班地履行著各自的職責。
總導演夏駿親自參與采訪,與賈平凹、肖云儒、王家民、陳道久、姚懷亮、楊建國等文化名人以及民間文化傳承人展開對話。在鳳凰古鎮,夏駿一行尋幽探微,訪問了多位地方歷史文化研究者和見證者,深入了解古鎮的形成過程、歷史影響、文化遺跡和商業形態等,并實地拍攝了傳統的釀酒、撈紙、鐵器銅器制作,農副產品和中藥材加工銷售等生產生活場景。通過對鳳凰古鎮老字號傳人盧臣智以及地方歷史文化研究者的采訪,取得了許多難得的節目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