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藍關也稱峣關、青泥關、藍田關、牧護關。據考證,西周時在秦嶺之巔建峣關,以拒丹江流域的“蠻民”。至秦二世時將峣關遷至青泥城,即古藍田縣城,稱為青泥關;14年后改為藍田關。隋煬帝時將關城復遷至秦嶺頭,始稱藍關。中唐時,韓愈因《諫迎佛骨表》獲罪,被唐憲宗貶為潮州刺史,韓愈在元和14年正月去潮州赴任時,于大雪之中來到秦嶺藍關,留下了“云橫秦嶺家何在,雪擁藍關馬不前”的詩句。
藍關是藍關古道上重要的一部分,藍關古道是從峣山到藍橋鎮的一道綿延起伏的山脊梁道,是藍田區政治、經濟中心和輞川古道連接藍峪古道的便捷快道,今仍發揮著重要作用。在藍田區南七里,從火燒寨村上峣山,登七盤道,經亂石岔、蟒蛇灣、雞頭關、風門子、六郎關,下十二箏坡,到古藍橋鎮,再過藍橋,經新店子、牧護關進入商洛,出武關到達秦嶺東南各地,就是“藍關古道”全程線路。
藍關是大秦嶺中著名的地理標志,自然風光優美,文化內涵豐富。在藍關沿線有韓文公祠、韓湘子洞以及藍溪驛、蔡文姬墓和水陸庵道場等眾多文化文物景點。舊時龍川韓愈祠有一些佳聯,概括了韓愈的生平與學術成就,對聯對仗工整平穩,富有藝術感染力,往來學人看見,都有觸動。許多文人墨客拜謁韓文公祠時,亦寫下詩篇,描寫龍川勝景,唱起文公遺響,懷念韓愈生平與品德。藍關除有韓文公祠,還有孔圣祠及寺院等古建筑。千載以來,韓愈對龍川的影響深遠。藍關所在的今登云鎮,從古到今,民間對讀書入仕非常看重。
藍橋是古道中最重要的驛站,千百年來藍橋是秦嶺中最負盛名的地方。藍橋北面的“玉山并秀”,杜甫“藍水遠從千澗落,玉山高并兩峰寒”的詩句便指此處;南面是“藍橋仙窟”,現叫“碧天洞”,也叫“湘子洞”,傳說韓湘子在此修道成仙,山清水秀的藍橋自古被譽為人間仙境和世外桃源。明李本固的《藍橋道中》詩云:“不盡青山綠水,都來鳥語花香。”就連一些去長安應試的舉子也在藍橋發出“藍橋便是神仙窟,何必崎嶇上玉京”的慨嘆。
新中國成立后,交通事業快速發展。1974年藍田縣水陸庵至藍田公路修成,結束了“雪擁藍關馬不前”的歷史,1999年藍小二級公路修通,2008年藍商高速公路正式通車,昔日古藍橋行客“撥云尋古道,倚石聽流泉”,現如今西商高速上“車在路上行,人在畫中游”。歷史的變遷中,藍關的艱難我們無法體會,但那些美麗的詩篇卻永遠留在人們的記憶中。(呂麗霞收集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