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李雅妮)“我動了這么大的手術,花了這么多錢,如果沒有國家的這些救助政策,這個家估計也就完了。”在洛南縣古城鎮馬蓮灘村,剛做過小腸移植手術不久的貧困戶楊林遞給我們一個紅色的小本子,上面詳細記錄著他歷次住院治療的花費和領取的補助費。
“去年3月到現在,我在西京醫院住了3次院,總共花費38萬元,除去新農合報銷、大病保險補償外,又享受了民政部門的大病、低保救助以及今年以來新實施的精準脫貧醫療救助金三項救助政策,算下來最終自己治病的花費還不到4萬元。”對照著本子上的記錄,楊林一項一項地給我們進行說明,雖然經歷大手術尚未痊愈的臉上還有一絲病色,但眼里卻透露出真摯的感激。
脫貧攻堅工作開展以來,該鎮按照精準識別、精準施策“五個一批”到戶到人的工作思路,將兜底貧困戶楊林列為醫療救助重點對象,實施了新的精準脫貧醫療救助政策,使他成為洛南縣享受該政策的第一批兜底貧困戶。
楊林僅是該縣實施精準脫貧醫療救助政策的一個縮影,從2016年起,該縣將精準脫貧工作重點瞄準大病貧困家庭,每年籌集不少于1000萬元作為精準脫貧醫療救助基金,針對精準識別出的兜底貧困戶“看不起病”問題,實施精準脫貧醫療救助服務政策。隨著此項新政策的實施,越來越多的大病患者被納入救助范圍,享受“個體化”的診療服務,曾經“得一場大病便毀掉一個家”的境況,正隨著此項政策的推進而漸行漸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