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賈書章 南 璽

11月10日,程金財(右)在診所內為群眾診病。
“弱殘病人有困難,送醫上門把病看。針灸免費好得快,解除病痛人稱贊……”這首帶著鄉土溫度的順口溜,是鄉親們對商南縣富水鎮老中醫程金財最樸素的褒獎。年過六旬的程金財,鼻梁上架著副老花鏡,臉龐上總掛著笑,一雙診脈的手布滿薄繭卻格外有力,不僅摸得準病情,更托得起貧困患者的希望。
在富水街,程金財看病的本事無人不曉。患者剛坐下,他不用多問,指尖輕輕搭在手腕上,眼神專注地凝思片刻,再緩緩開口:“你這是氣血瘀滯,夜里是不是總覺得后背發沉?左腿膝蓋下雨天會疼?”每一句話都戳中要害,患者往往不等他說完就點頭:“程大夫,您這脈號得比我自己還清楚!”開方時,他會把藥材功效、煎藥時間一一講透,怕老人記不住,還會在處方單空白處畫小記號:“這個‘小太陽’代表先煎,‘水滴’就是加三碗水,熬到剩一碗就行。”
這份精準與細心,是幾十年行醫路熬出來的。程金財打小跟著河南師傅學中醫,3年里,師傅教接骨,他就抱著模型反復練手法;教針灸,他先在自己胳膊上找穴位試針,直到能精準扎中足三里、三陰交等關鍵穴位。初出茅廬后,他白天接診積累經驗,晚上就著煤油燈啃中醫典籍,后來又啃西醫教材,5年里一次次走進考場,終于拿下中醫助理醫師證。1991年從商南縣衛生進修學校畢業,1993年拿到中醫護士證時,他捧著證書紅了眼:“終于能名正言順給鄉親們看病了!”
“醫者仁心”四個字,在程金財身上,從來不是一句口號,而是實實在在的行動。他始終把貧困患者的疾苦放在心上,不僅常常減免醫藥費,還主動為行動不便的老人上門問診。66歲的伏國才揣著皺巴巴的口袋找到他時,臉色蠟黃得嚇人:“程大夫,醫院說我高血壓、冠心病得住院,可我家連買菜錢都緊……”老人說著就紅了眼,擼起袖子露出細瘦的胳膊,后背和腰上貼滿了廉價止痛膏。程金財趕緊扶他坐下,搭脈時指尖能明顯感覺到脈搏的虛浮,又掀開老人衣領看了看,發現頸側血管有些凸起。“老伏,你別慌,咱先喝中藥調理,針灸也不要錢。”他寫下瓜蔞、芥白、枳實散的方子,特意把劑量調得更貼合老人的體質,還每天抽午休時間給老人扎針。15天后,伏國才腰桿直了不少,笑著說:“程大夫,我昨天還幫老伴挑了兩桶水,頭不暈了,胸口也不悶了!”說著就想掏錢,程金財趕緊按住他的手:“先把病養好,錢的事以后再說!”
富水鎮王家樓村79歲的徐海蓮老人患有糖尿病,病情嚴重時口唇發紫、呼吸困難,加上行動不便、家境拮據,無法及時就醫。不會騎車的程金財得知后,背起藥箱步行四五里路上門診治,以桑葉菊花飲為主方幫其細心調理。如今,老人不僅生活能夠自理,還能上街散步。60多歲程金華因腰椎間盤突出,骨刺壓迫神經導致下肢劇痛、行動艱難,醫院5000元的治療費用讓本就拮據的家庭望而卻步,老伴患冠心病需長期服藥,孫子上學還要花錢。程金財為程金華針灸,僅兩個療程就緩解了他的疼痛,如今老人已能自理生活、操持家務。
“程醫生最讓人尊敬的是醫德高尚,心里裝著窮人和老人。”街坊盛立老人說,遇到沒錢買藥的患者,程金財總會想方設法為他們救治,要么開單方,怕患者記不住還特意寫在紙條上,讓他們按方尋藥。“我的老毛病就是他治好的,給他錢他一分都不收,還說都是街坊鄰居,幫點小忙不用客氣。”
行醫之余,程金財愛好編快板、唱歌,文史知識淵博,是當地有名的“文史通”。他積極參與地方文化建設,建言獻策,編印宣傳地方民俗文化的小冊子,成為富水鎮健康文化與民俗文化的雙重代言人。
“我做得微不足道,既然穿起了白大褂,就要對得起醫生這個神圣的職責。”程金財的話樸實無華。數十年行醫路,他用妙手仁心守護一方健康,用真情善舉溫暖鄰里鄉親,在平凡的崗位上書寫著醫者的責任與擔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