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建華


洛南縣景村鎮車塬村村民劉發慶的家里,珍藏著一個箱子,箱子里面有一本烈士證明書,寫著:“劉實通同志在第二次革命戰爭中犧牲,評定為烈士。特發此證,以資褒揚。”
和烈士證放在一起的,還有一本《洛南縣民政局關于報送劉實通追認革命烈士補充材料的函》,里面有劉實通從紅槍會首領到抗捐司令的犧牲經過、原紅二十五軍軍長程子華給洛南民政局的信等證明材料,還有《鄂豫陜革命根據地英烈傳》、洛南黨史專題資料集《紅軍在洛南》、《洛南英烈》3本書。這些資料已經非常陳舊,有的甚至破損不堪,但透過發黃的紙片,烈士劉實通的英雄事跡清晰地呈現在世人面前,讓我們不由得肅然起敬。
已經70多歲的劉發慶,聽到我前來了解烈士劉實通的故事,雙手顫抖,心情激動,長時間沉浸在對祖父的追憶中——
1934年末,中國共產黨鄂豫皖省委率領中國工農紅軍第二十五軍斬關奪隘,橫掃鄂豫兩省,于12月8日通過豫陜交界的洛南鐵鎖關,進入陜西境內。12月28日,紅二十五軍手槍團奇襲洛南縣景村鎮,全殲洛南縣保安團的一個中隊,繳槍50多支;29日,在景村鎮車塬村宣布成立陜南抗捐第一軍,任命當地紅槍會首領劉實通為司令,宋興國任政治委員,武術教練岳新明為副司令,紅槍會成員100多人加入抗捐第一軍。紅二十五軍手槍團二分隊留下來,緊密配合抗捐第一軍,準備在商洛開展游擊戰爭,創建革命根據地。
劉實通,乳名江海,原名重秀,商縣白楊店古路峪人。由于家境貧寒,他只在私塾讀了4個月書,12歲起跟著拳師學武,實通是師父給他取的法名。長大后,劉實通在家租種地主的田地,由于長期遭受地主的壓榨和土匪的騷擾,他悲憤地離開家鄉,來到洛南縣景村鎮張河小秦峪安家。生活上的顛沛流離和地主的壓榨剝削,使他對反動勢力深惡痛絕。
1927年,劉實通投奔在洛南縣三要司駐扎整訓的國民二軍第八方面軍新編第三旅許權中旅(工農紅軍),在洛南進行革命活動,開始了他的戎馬生涯。半年后,在參加渭華起義時,因部隊被敵人沖散,他回到了洛南景村。
在許旅的半年時間里,劉實通與其說是當兵,不如說是上了共產黨辦的“啟蒙學校”。在那里,他秘密地聽到“共產黨”“革命”這些新鮮的詞兒,親眼看到紅軍打土豪、分田地的火熱場景,弄清了只有共產黨才是窮人的救星,思想境界得到了提高。從此,在他的心靈深處,燃燒起了革命的火種。
于是,他與在武功上小有名氣的古城中醫岳新明商量后,聯絡窮苦弟兄龍萬善、張志強、姜云山等,在大河面、湘子樓、景村一帶組織了千余人的紅槍會,打土匪、拒民團、抗捐稅、除惡霸,一時鬧得天翻地覆,土匪惡霸聞風喪膽。他們的斗爭,震懾了反動派,但也引起了國民黨反動派的高度警覺,1932年,紅槍會在反動派的聯合進攻下失敗了。劉實通不得不躲藏在景村鎮鹿池川一帶,尋找復出的機會。他晝伏夜出,聯絡當地一些有進步思想的熱血青年,鼓勵他們繼續斗爭,讓革命的火種四處燎原。
當紅二十五軍進入洛南境內,劉實通、岳新明就去投奔紅軍。他們在蔡川找到紅二十五軍,跟隨紅軍到了商縣、山陽等地,受到了政委吳煥先的熱情接待。劉實通向吳政委訴說了地方苛捐雜稅多如牛毛、窮苦百姓深受其害和自己組織紅槍會抗捐多次失敗的苦衷,要求帶領紅槍會成員參加紅軍。吳政委給他們指明了只有拿起槍桿子才能推翻反動統治,只有參加紅軍跟共產黨走,才能翻身解放的革命道理,并讓他們動員貧苦農民,組織力量,拉起隊伍,參加紅軍。
劉實通和岳新明回到景村后,以紅槍會為基礎,以小秦峪為聯絡點,首先和張志強、龍萬善、姜云山等紅槍會骨干商定了組織動員貧苦農民參加紅軍的辦法,然后分頭奔走,秘密動員,并向青年教唱《紅軍戰歌》《窮人恨土匪》《窮人怨》等歌曲,宣傳紅軍主張,以喚醒民眾,起來推翻反動統治。
1934年12月28日,紅二十五軍打下景村鎮后,進入蟒嶺山中。晚上,吳煥先開始醞釀一個重大的決策:把劉、岳的原班人馬重新組織起來,成立革命武裝,發動群眾,開辟商洛地方工作,為蘇區的誕生創造先決條件。他把劉實通、岳新明介紹給特委同志,決定成立抗捐第一軍,劉實通任司令,宋興國任政治委員,岳新明任副司令;同時抽調手槍團二分隊(30余名戰士)作為抗捐第一軍的骨干一起行動。
第二天(1934年12月29日),商洛特委在車塬村召開大會,宣布抗捐第一軍成立。會上,劉實通望著一排排荷槍實彈的抗捐戰士和趕來看稀奇的群眾,他的心在劇烈地跳動,真摯動情的話語,撞擊著每個人的心扉:“今天是民國二十三年十二月二十九日,是我們抗捐第一軍成立的日子。從今天起,我們這些山里人也要革命了,革土豪劣紳的命,革貪官污吏的命!一句話,革國民黨反動派的命!”
從當上抗捐軍司令那天起,劉實通就沒有睡過一次安生覺。抗捐軍決定在車塬練兵,劉實通親自動員親友宋福善、何熊、舒江海和前紅槍會的成員參軍,不幾天,抗捐軍就擴大到300多人。他挑選機智勇敢的何熊、賀長命等,組成偵察、聯絡小組,及時向洛南、商州各方派出偵察人員,了解敵人的動向和布防情況,隨時準備出擊。
抗捐第一軍的成立,如同在土豪劣紳的心臟扎了一刀。在他們眼里,抗捐軍的布告就是催命符,讓他們如同喪家之犬,夾著尾巴各自逃命。
劉實通說到做到,抗捐軍所向披靡。景村街“順興恒”放賬鋪的老板、富劉村的黨自有、車源村的車章娃等土豪劣紳,拱手捧出金條、元寶、大煙土等等,劉實通把土豪劣紳的財產分給了窮人,解決了抗捐軍隊的給養,從而擴大了紅軍的影響,受到了貧苦農民的歡迎。古城、景村周圍的農民紛紛參加紅軍。
在熱火朝天的日子里,劉實通沒有忘記戰斗在冰天雪地里的紅二十五軍的將士們還穿著單衣,他親自召集4個隊長,指定專人把繳獲的物資除少部分留用外,其余全部給主力紅軍送去。
鄂豫陜蘇區誕生的第一支群眾武裝——陜南抗捐第一軍的革命活動,震驚了土豪劣紳、反動官府,給國民黨反動派和土豪劣紳以沉重打擊。1935年1月5日,抗捐第一軍被洛南尤奉三保安團包圍在景村東南的一個深山大廟里,劉實通立即與政委宋興國等組織突圍。為了保護紅軍安全突圍,激戰中,岳新明犧牲,抗捐戰士被沖散,劉實通右腿負重傷,流血過多昏了過去。等他蘇醒過來,發現深山里只有他一個人,他只能隱藏在樹叢中養傷。
從他的身體里流出的殷紅的血,滲入身下的砂石里;沒有流出來的,又在這個壯年漢子的胸膛里沸騰了!他要去找他的戰士,去找吳政委,去找紅軍。
數九寒天,又下著鵝毛大雪,劉實通以頑強的毅力,忍受著疼痛、寒冷和饑餓。他大把大把地吃著雪,拖著凍壞了的傷腿,經過兩天兩夜連爬帶滾,翻過西大山,于1月8日晚到達景村鎮油泉老虎圈窮朋友熊用富(小名虎娃)家。熊用富把他藏在暗洞里,請醫生為他治傷時,不幸被敵人發現。鎮聯保主任帶著民團到熊家搜查,沒有找到劉實通,便把熊家父子拉到板橋關押。后熊家以136塊大洋把人贖回。劉實通為了不再使熊家受累,讓熊用富把他送到舍子廟一個朋友家里。這家人把他藏在雙墻里,不久又被敵人發覺,多次去搜查。這家人又讓拐溝一個朋友把劉實通接走,藏在地窖里。敵人再次發覺后,把這個人拉走,把其妻子的胳膊打壞,但他們依然沒有透露劉實通躲藏的地方。
劉實通為了不再牽連別人,叫人把他轉移到山中一個看野豬的草庵子里隱藏。敵人知道他轉移到山里后,立即封山斷路,不讓群眾送飯,他以雪和苞谷花充饑。傷口惡化后,他自己忍痛擠膿,撕衣包扎。在深山老林里,劉實通艱難地度過了十多天。
劉實通在群眾中隱藏的20多天里,一直惦念著紅軍和抗捐軍戰士,他多次叫人尋找他們的去向,并向看望他的群眾講述革命道理,鼓勵大家不要被臨時的困難所嚇倒,要團結起來共同對敵,堅信紅軍一定會取得勝利。
在慘絕人寰的白色恐怖中,敵人肆意殺害抗捐軍戰士和家屬,劉實通悲憤至極。他得知副司令岳新明和紅軍干部張勤在突圍中犧牲,一隊隊長龍萬善、二隊隊長張志強和戰士何熊、張改明、舒江海等已經被敵人殘殺后,立即叫人找來聯絡員賀忠財,讓他盡快想辦法告訴在家隱藏的抗捐軍干部、戰士不要在家等敵人捕殺,要保存力量,盡快去商南、洛南、商縣交界地區尋找主力紅軍。
數九寒天,呵氣成霧,滴水成冰。劉實通在高山上頑強地堅持著,直到生命的最后一息。
敵人一定要找到抗捐軍的頭號人物,劉實通隱藏的地方最終還是被敵人發現了。1935年1月27日,鎮南鄉民團團長祝三義帶領民團包圍了草庵,抓到了劉實通,對他進行嚴刑拷打。劉實通視死如歸,痛斥敵人:“這不算你們的勝利,而是你們走向墳墓的開始。共產黨領導的部隊、陜南的革命人民是殺不絕的,他們會替我們報仇雪恨,你們要從我的身上撈到什么,不過是癡心妄想……”敵人惱羞成怒,就在茅草庵前把他殺害了。遇害時,劉實通46歲。
陜南抗捐第一軍從1934年12月29日正式成立,到1935年1月5日,僅僅8天時間,雖被十倍于自己的敵人所打散,抗捐軍正、副司令員和幾十名指戰員壯烈犧牲,但它在陜南革命史上,卻寫下了光輝的一頁。
在慶祝建黨100周年之際,尋找英雄的足跡,聆聽英雄的故事,我們心潮澎湃,感慨萬千。歷史的云煙雖然已經消散,但英雄的故事還留在人間。劉實通、岳新明等一批洛南本土的烈士為陜南的解放事業作出了巨大貢獻,他們的英雄事跡天地可鑒,人民不會忘記,歷史不會忘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