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屈鵬 益曉云 唐琰 圖/楊鑫


在晚間練習瑜伽已成為一些女性的愛好

選擇在晚間逛街已成為市民的習慣

夜幕下的商洛市區
夜間經濟本質上是一種基于時段劃分(當日下午6點到次日早上6點)的經濟形態,以休閑性、服務性消費為主體,包括了吃、住、學、游、購、娛等,幾乎涵蓋了所有的第三產業。從國內一些經濟實力強勁的城市看,發展夜間經濟成為穩就業、促增長的重要抓手之一。為進一步加快我市夜間經濟發展,增加社會就業、提高消費水平,近期筆者對商洛市夜間經濟發展情況作了專題調研。
經濟規模擴大 外延不斷拓展
市場主體不斷豐富。近年來,商洛大力培育和發展多元化的夜間經濟主體,基本涵蓋了服務業的全部行業。除餐飲、住宿、娛樂等傳統行業得到發展外,新興的教育、健身、文化、體育等行業也得到了快速發展。截至10底,我市實有批發零售業主體達到55167個,住宿餐飲業主體達到18012個,美發美容網點963家,洗浴網點108家,標準體育場館15個,非標準體育場館113個,市民健身公園廣場23個,高中檔健身中心12家,各類教育機構100多家,咖啡酒吧茶館11家,電影院16家,KTV34家,各類市場主體的不斷豐富,是改善中心城區夜晚“空巢”現象、延伸消費鏈條的基礎。
夜間經濟規模不斷擴大。從調研看:在30家餐飲業單位中,夜間收入占全天收入80%及以上的有7家,夜間收入占全天收入50%-80%有20家,夜間收入占全天收入50%以下的3家;10家住宿業單位,夜間收入占全天收入50%及以上的有2家,夜間收入占全天收入50%以下的有8家;批發業中,石油及制品類銷售單位是24小時營業,夜間收入可達到全天收入的1/3;零售業20家單位中,夜間收入占全天收入50%-80%的有8家,夜間收入占全天收入50%以下的12家;娛樂業8家單位中,夜間收入均達到80%以上;在教育機構5家單位中,夜間班次占全天的比重達到70%。據此測算,夜間消費帶來的零售額約占社會消費品零售額的31.4%。以2020年三季度社會消費品零售額為基數,測算夜間消費產生的零售額約為42.1億元,忽略不計今年新冠肺炎疫情帶來的影響,調查的73家單位本年與上年同期相比,零售額增加8.3%。由此可見,夜間消費已是社會消費品零售額的重要組成部分,發展夜間經濟成為拉動內需的重要杠桿之一。
夜市已成為商洛夜間經濟的重要組成。調查顯示,商洛餐飲業夜間價值份額中,夜市占比達到11.2%。全市相對集中的夜市有15處左右,商州區名人街老車站夜市、丹鳳縣鳳鳴街農貿市場夜市、鎮安縣宏華街農貿市場夜市等,晚間客流量大,營業額可觀。以商州區名人街老車站夜市為例,在每天19時至20時期間,目測人流量可達到480人,按營業時間7個小時、人均消費10元進行測算,名人街老車站夜市每天的營業額達到3.3萬元左右,月營業額可達到100萬元左右。夜市成為夜間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
夜間經濟發展的外延不斷拓展。著力推動集購物、餐飲、旅游、影劇觀賞、教育培訓、體育健身、醫療保健、休閑娛樂為一體的夜間消費特色街區,如商州區“西街步行街”街”,柞水“天佑步行街”等;精心打造獨特的“山水夜景”,七縣區圍繞城區周圍環山進行主題亮化美化,城區一張靚麗的名片,為夜間旅游注入了新的活力;加大投資力度,建設市縣體育運動中心、文化中心、城市書房等重點文化工程;堅持文體惠民,商洛市戲曲研究院惠民劇場演出達到了年均70多場次,市體育運動中心不斷優化服務模式延長夜間開放時間,這些都進一步豐富了夜間消費的文體供給。
配套設施薄弱 夜間消費業態單一
整體規劃不到位,發展夜間經濟的配套設施薄弱。從目前調研的情況看,商洛各商業主體的夜間經營活動,較多的來自經營者自發的經營行為,缺乏系統管理和政策引導,也無系統的體制規范約束。有的區域陷入了概念誤區,簡單地把白天街頭小商販的經濟行為在夜晚進行擴大化、組織化、合法化,引發了食品安全、交通安全、環境安全等問題。與之相配套的交通、停車、照明、安保等配套設施
夜間消費業態單一,各行業與旅游融合發展不夠,難以形成獨具商洛特色的夜間產業。主要表現在:一是消費業態供給單一,仍然以傳統夜間經濟的餐飲業、零售業以及KTV為主,而文化、旅游、教育、表演、康養等業態極度匱乏;二是旅游資源以自然資源為主,大部分景點營業時間僅到18時,冬季營業結束時間會更早,景區周邊可提供的夜間旅游產品種類不多,多數外來游客在夜晚面臨無景可游的尷尬;三是旅游業與文化娛樂、餐飲、購物等其他物質消費載體的融合度不高,夜間旅游項目不足、缺乏夜間網紅打卡點,吸引消費人群能力弱,短時間內難以形成獨具商洛特色的夜間產業。
受季節、氣溫等影響,阻礙夜間消費向縱深拉動。主要表現在:一是商洛的氣候屬于暖溫帶半濕潤季風氣候,四季分明,夏季氣溫最高37℃~40.8℃,冬季氣溫最低-11.8℃~-21.6℃,居民在夏季多選擇在夜間消費,但是冬季選擇在白天消費的比較多,晚上氣溫低,出門就餐、購物、娛樂的人明顯少于夏季;二是商超、餐館在夏季的營業結束時間是22時,燒烤、KTV的營業時間可持續到凌晨1時,商超、餐館冬季的營業結束時間為21時或21時30分,部分餐館和KTV營業結束時間為24時,人們已經適應了這個消費時間段,這些時間段之后大部門商家已關門休息,人們的消費選擇減少,消費意愿隨之減少。
消費習慣和消費能力不足,制約夜間經濟的發展。一是消費習慣制約發展。年齡偏大的市民習慣在白天購物、出行,消費領域也是重物質輕文化,且“夜生活”會妨礙健康的觀念也根深蒂固。年輕人的夜間消費居多,但由于供給不足,大多數年輕人選擇夜間網購或者節假日去西安等城市消費,在商洛的消費僅局限于聚餐和KTV。二是消費能力不足仍然掣肘。商洛屬于經濟欠發達地區,由于居民的收入水平低和生活支出高等因素,制約了很大一部分人的夜間消費行為,加之流入流出人口比重嚴重失調,消費能力仍停留在本地居民。
提供政策支持 打造特色亮點
點亮夜經濟,活躍“fun”生活,國內許多城市做出了成功經驗,發展方向即:集約化、品牌化、差異化,從不同維度滿足不同消費者的消費需求,基于以上三點,結合我市“夜間經濟”發展實際,提出如下對策建議:
頂層設計、科學規劃,為發展夜間經濟提供政策支持。
一是建立“夜間經濟”協調推進機制。明確牽頭部門,協調發改、文旅、公安、環保、市場監管等相關部門,研究制定具體的發展措施,合理規劃布局,培育壯大相關產業,逐步形成布局科學、功能完善、管理規范、業態豐富的夜間經濟發展格局。二是研究出臺相應的金融、財政扶持政策,對夜間特色街區、特色夜市、夜間旅游進行項目扶持和金融優惠,對大學生、下崗失業者及進城新市民等群體,在小吃制作、民間手工藝技能等方面開展培訓,鼓勵和激勵其自主創業,從事夜間經營活動。
聯動配合、提升環境,完善夜間經濟配套設施。一是建立各相關部門聯動機制,規劃夜間經濟發展“路線圖”,建設相配套的公共停車設施,在節假日適當延長公共交通營運時長,解決市民夜間出行和停車難的問題;二是做好城區夜間的出行安保工作,圍繞“雪亮”工程建設,營造安全放心的夜間消費環境;三是完善與夜間經濟圈相配套的照明設施,延長照明時間,建設夜間景點可視性較強的景點導航標識,留住夜間路過的游客。
融合發展、提高品質,打造夜間經濟的商洛特色。
一是做大傳統夜市。挖掘地域餐飲文化,實現品種多樣化、服務優質化、環境舒適化發展,提升供給水平。二是做精商業街區。在中心城區的特色商業街區,在區域功能布局上引入更多的夜間經濟活動場所,植入商洛特色旅游、歷史文化元素,將其打造為“記憶中的商洛”網紅街區。三是開展優質夜游項目。加大招商引資力度,依托節假日外地游客更多的選擇生態旅游目的地商洛這一有利條件,延長旅游產業鏈條,培育夜間觀光休憩、演藝體驗、農藝手工制作等旅游項目,不僅解決當地青年常年在外地就業、將消費也留在外地的局面,而且解決了留不住、留不長外地游客的問題。四是整合現有文體資源,充分發揮文藝演出、體育賽事、書畫展覽、城市書屋的撬動作用,活躍夜間經濟的文體娛樂區域,提升文體產業對夜間經濟的貢獻率。
優化供給、加大布點,增強商貿服務業對夜間經濟的貢獻。一是商務等主管部門發揮好對市場的引導作用,鼓勵有條件的便利店實行24小時營業,超市適當延長夜間工作時間,加大市內人流集中區無人售貨機的投放量,豐富商品種類,增加市民夜間購物的可選擇方式,為發展夜間經濟提供保障。二是適應數字經濟時代的發展,迎合青年一代線上消費的習慣,引導商貿服務主體積極與美團、餓了么、淘寶等網絡平臺合作,提升夜間接單率,更好地滿足“熬夜逛淘”的消費需求。
強化監管、規范秩序,建立系統的夜間經濟政府治理體系。一是依托社區、街辦,建立政府、商家、消費者等各個主體積極參與的夜間經濟管理體制,調節生產者、消費者和居民等各利益主體之間的矛盾和糾紛,規范市場秩序;二是加強市場監管,著力解決自發形成的夜市缺乏市場監管、存在環境衛生和食品安全等隱患的現狀,加大對夜間經濟區域的監管頻次和力度,提高產品質量,讓消費者放心;三是加大對商品價格的監管,監督商家按照市場定價,減緩價格提高對市民產生的經濟壓力,增加市民夜間消費的欲望;四是建立夜間消費產生的垃圾、廢水循環處理辦法,改善消費環境。
加大宣傳、改變觀念,營造良好的夜間經濟發展氛圍。夜間經濟不僅僅是吃、購、游,更多是一種生活方式和消費模式的轉變,需要政府部門和新聞媒體正面宣傳、引導,指導各類市場主體進行“夜間經濟”的宣傳,引導市民培養夜間消費的觀念,同時發揮抖音、快手等社交平臺的傳播力度,打造網紅打卡地,吸引市民和外來游客夜間出游、購物、文化體驗等,營造健康的夜間消費氛圍,不斷為經濟發展注入新的生機與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