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報小記者 童眼看商洛
動手捏制狗娃咪 感受非遺的魅力


本報訊(陳丹婭 葛思棟)“東龍山,拐個彎,狗娃咪,吹得歡!”東龍山狗娃咪流傳數百年,目前已成為陜西省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為了讓狗娃咪得到更好的發揚和傳承,12月19日,商洛日報小記者團邀請商洛市民間文藝家協會的面塑老師王倫,專門為小記者們講述狗娃咪的歷史、教小記者們制作狗娃咪。希望通過他的言傳身教,讓更多的孩子們認識狗娃咪,了解狗娃咪,喜歡狗娃咪。
一聲清脆的哨聲響起,小記者們的注意力就被講臺上年輕的老師所吸引。“我剛才吹的哨聲來自我手中的這只狗娃咪,在商洛也有人叫它狗娃哨。”手工制作課上,王倫將狗娃咪的歷史以及制作工藝緩緩向小記者們道來。“你們看到后面的那座山沒有?我們制作狗娃咪的泥土就是從東龍山腳下選取的。”從狗娃咪的歷史淵源、地方特色、考古價值到狗娃咪的現存狀況、保護措施,王倫老師介紹得很詳細,這些背景情況介紹完畢之后,有趣的手工泥塑課就這樣開始了。課程中,王老師耐心地講解和演示作品的制作工序,把制作的簡單技巧告訴小記者,并指導小記者們充分發揮想象力、創造力,自由制作自己的作品。
“一團泥,揉一下,搓兩下,再捏一捏,一個憨態可掬的小泥狗就出現了,再用小木棍捅兩下,噙在口中吹一吹,哨聲清亮的狗娃咪就制作好了。”在王老師的技巧教學后,小記者們終于自己動手操作了,大家激動地擼起袖子開始制作起來,從笨拙到熟練、從急躁到耐心,一個個小小的可愛的作品從小記者們的手中誕生,“做狗娃咪最關鍵的一部分就是發聲,如何讓自己的狗娃咪吹出聲音呢,秘訣就在我手中的小木棍上。”王倫老師邊介紹邊演示,用自己手中的木棍在小記者們捏好的小動物身上打孔,之后就出現了清脆的響聲。時間在小記者們的指縫中流得飛快,一轉眼就兩個小時了,大家完全沒有要走的意思都沉浸在創作之中。
據了解,當天活動分為上午場和下午場兩批次,共有80多名小記者參加,活動結束后,商州區忠峰商貿有限責任公司還為小記者們送來了手工DIY餅干,希望小記者們能夠提高自己的動手能力。通過此次活動的開展,讓小記者們感受到了非遺文化的魅力,也通過他們的實踐讓非遺得到更多的重視,更好的傳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