抓就業興產業 強聯結兜底線
柞水多措并舉增加農民收入
本報訊(黨梁)今年以來,柞水縣多措并舉增加農民收入,上半年全縣農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5284元,增加4.9%,在全市排名第一。
抓就業、拓渠道,提高農民工資性收入。積極推行“三建三帶”就業扶貧模式,實施“六個一批”幫扶舉措,以“一庫五冊”臺賬為基礎,實現就業技能(創業)培訓貧困勞動力3077人次,開展訂單式培訓601人。堅持勞務輸出與就地就業雙措并舉,實現貧困勞動力轉移就業16939人,其中創業225人,與南京高淳區等地建立勞務協作機制,組織幫扶貧困勞動力轉移就業3690人次。就近開發公共服務、實用技術指導等公益性崗位,安置貧困勞動力730人過渡就業,開發扶貧公益專崗72個,全縣就業創業帶動農民增收步入提質增效新階段。
興產業、建組織,提高農民經營性收入。全縣累計發展代料食用菌1.5億袋,種植中藥材15.85萬畝,累計兌付產業獎補資金3477.0246萬元,并為農業產業項目購買了農業綜合保險。成立了村級股份經濟合作社79個,輻射帶動貧困戶11814戶,累積分紅391.624萬元。培育認定市級以上農業園區11個、龍頭企業16個、農民專業合作社20個、家庭農場15個,有效保障了農民通過發展脫貧產業穩定增收。
抓“三變”、強聯結,提高農民財產性收入。建立“三資”股份利益聯結機制,不斷深化土地流轉掙“租金”、資產入股掙“利金”、承包經營掙“贏金”、勞務就業掙“薪金”、領養產業掙“現金”的“三變”改革模式,累計流轉土地14806畝,28512名貧困戶在“三變”改革中變為股東,入股率達到80.8%。按照“127”股權分配比例,當年集體經濟凈收益468萬元,戶均實現分紅收益1052元。建立勞務用工聯結機制,153家龍頭企業和合作社與1840名貧困人口簽訂了勞務合同,人均月收入達2000元以上,實現了貧困群眾和經營主體聯股聯利聯心。
兜底線、織密網,提高農民轉移性收入。嚴格落實各項保障性政策,累計保障農村低保對象2845戶6725人,發放保障金7662萬元。救助供養特困人員1982戶2006人,發放供養金5979萬元。嚴格落實殘疾人“兩項補貼”政策,累計發放殘疾人“兩項補貼”5089人2114萬元。全面落實生態護林員政策,發放管護補助1331.913萬元、公益林資金6414.40萬元、退耕還林資金4420萬元。相繼出臺了就業扶貧基地、社區工廠、轉移就業和就業(創業)技能培訓等9類補貼管理政策,累計發放各類補貼736.51萬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