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琳



余之超,從一個全職媽媽,到創辦陜西秦綠食品有限公司、打造本土特色品牌的企業負責人,這位中級職業農民,憑著自強、執著的精神和善于鉆研的干勁,借助政策支持,去年實現產值1000萬元,帶動帶聯150多戶貧困群眾增收。說起如今的成就,她仍感謝自己10年前創業的決定。“堅持、支持、扶持”歸納起來短短六個字,融進她的創業歷程,也成為她不忘初心再啟程的金鑰匙。
百折不撓 熬過創業初期的艱辛
育有兩個孩子的余之超今年38歲,鎮安縣云蓋寺鎮西華村人。
2000年,她走出鎮安在西安打拼,從員工到經理,積累到的經驗和生活閱歷內化到她骨子里,也讓她攢下了一筆錢。這時余之超注意到,山里的板栗、木耳、香菇、核桃這些特產,是城里人吃不上還特別青睞的綠色食材,另外,家鄉的湛藍天空、蒼翠大山和甘甜泉水無一不使她夢繞魂牽,加上父母的期盼,她回鎮安開始經營一家小飯店。
結婚生子后,因為要養育孩子,她在家休息了3年。不想單單依靠愛人的收入過活,不甘于一成不變的生活,更不愿碌碌無為下去,2010年,余之超想創業,想打造與眾不同的產業,走出一條屬于自己的路。
“有了夢想就要為之而努力,做什么就成了我那時心中時刻琢磨的問題。”余之超回憶起那時光景。送孩子上幼兒園之后,她把市場調研作為每日的必修課。別人逛街買東西,徘徊在街上的她觀察商店售賣哪些東西;路人挑選質量好、性價比高的產品,她關注貨源地、渠道還有銷量如何。
歷經半年的準備,考慮到鎮安山區不乏山珍,且山里的土特產有一定市場,余之超看中柴坪鎮余師山的自然條件,決定加工銷售香椿和山野菜。
收購、加工、包裝、銷售,每一個環節都至關重要。余之超扔下剛上幼兒園的兒子,“心里痛得不行,還好有愛人的堅定支持。”她說。
初期,這些野菜發往西安各大蔬菜市場,即使賠錢倒貼,她也想讓自己的產品有一席之地。理想豐滿,奈何現實骨感。本地的山野菜貨源逐漸跟不上市場訂單節奏,她覺察出產品結構單一,長期下去不是辦法。余之超想辦法豐富產品種類,拉回山東的金針菇,在當地加工蔬菜罐頭。從外地購回原材料,運輸成本和損耗足以讓創業者犯難,有時金針菇壞在了車上,她又急又心疼,“家人和我一起倒買倒賣,吃苦遭罪不說,就怕這樣的打擊,她們多次勸我收手。”余之超坦言,當時心頭籠罩著揮之不去的陰云,在默默承受壓力的同時陷入思索。
創業之初,發現一切與自己想象的截然不同,大部分人在這時就選擇了放棄;年底結算時發現不但沒有收入,反而要自己貼錢,漸漸有人退出了;3年之后,發現自己辛辛苦苦的努力只能維持到不再掏腰包,剩下的也沒有幾人了,而她還在堅持。近4年時間,勉強維持到不賠不賺,公司不景氣,親友勸余之超重新做回老本行,不想放棄的她咬咬牙關挺住了。“你努力干,我永遠是你的堅強后盾。”愛人話雖不多,默默的鼓勵給了她動力。余之超解釋說:“堅持下去,這對創業者來說是必經之路,也是必然選擇。”她終于迎來了轉機。
打造品牌贏在政策扶持與創新
貴在堅持,說起來簡單做起來難。堅持觀察獲取信息,深思熟慮決定對策,并且不折不扣執行,才能有守得云開見月明的效果。
2014年,余之超受邀進駐鎮安縣云蓋寺鎮中小企業孵化園,注冊陜西秦綠食品有限公司,她重視此次轉機,也開始重新審視自己的發展之路。
古鎮云蓋寺曾是古驛道上一處人口眾多、廟宇輝煌、市井繁榮、買賣興隆的熱鬧去處。云蓋寺手工掛面的歷史要追溯到隋唐年間,有1000年的歷史,古鎮街上現在好多人家還在吊手工空心掛面。余之超想,這雖是當地的名優特產,但都是零散經營,不成規模,如果挖掘傳承這個民間工藝,將云蓋寺手工掛面做成產業,通過技術創新一定會和食用菌一樣有市場前景。
此時,嘗試開發各種深加工產品成為擺在她面前的頭等大事,因為有了品牌還不夠,產品過硬才是“王道”。沒有資金,四處籌借;沒有技術,找地方學習。在技術和質量上,余之超一貫是認真、較真兒的。發現投放市場上的掛面放一段時間就有一種酸味影響口感,她將之前生產的幾噸口碑不佳的掛面從市場上全部回收處理。幾經琢磨還是找不到原因,于是就多次請教渭南某面業公司專家。她的執著感動了專家,原來是面粉中摻入了添加劑,才使掛面放久了產生酸味。在專家的指導下,她與團隊經過多次實驗,終于研發出了把小麥胚芽加進原粉制作純天然原粉手工胚芽掛面技術,還提升了口感和營養價值。公司研發的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手工胚芽掛面”獲得我市科技進步一等獎。
2017年,余之超帶著手工掛面和技術資料來到北京,一個農村女子在專家學者面前侃侃而談,全面分享有著綠色健康理念的云蓋寺手工掛面和創新技術。傳統手工掛面的品質得到肯定,“云蓋寺手工掛面”成功通過國家地理標志認證。
“那幾年里,我跑遍了陜西、甘肅、青海、浙江這些大省。”余之超坦言,她帶領團隊6個人參加新型職業農民培訓,不只是學技術,更是為了拓寬視野。大家在一起經常是一邊學習,一邊試驗。功夫不負有心人,團隊還創意開發出了長壽面、月子面等多個系列產品,可滿足不同人群的消費需求。云蓋寺掛面名氣越來越大,銷量也逐步提升。
鎮安縣地處秦嶺南麓,屬亞熱帶濕潤半濕潤氣候,是食用菌適生區,也是我省重要的食用菌生產基地,發展食用菌歷史悠久,品種齊全。手工掛面生產線穩定之后,余之超并不滿足于此,她開始琢磨食用菌的事。這時候,她邀請東北食用菌專家王大吉來鎮安投資發展,他們和員工跑了鎮安很多地方,在不同的地點測量溫度、濕度,取水化驗,發現小木嶺這個海拔近1500米的山區植被豐富,水源天然無污染,晝夜溫差大,正適合東北黑木耳生長。余之超想讓西華村成為東北黑木耳的“第二故鄉”。
通過在西華村的實驗種植,產出的黑木耳膠質沉淀多,肉厚少雜質。公司生產的“清野秦綠”牌木耳,2018年獲得“陜西名牌”榮譽稱號,研發的立體塔式木耳種植架及木耳栽培技術獲商洛市科技二等獎。這種木耳種植架更適用于山地,相比于大棚,它投資小且產量更高,公司申請并通過了“立體塔式木耳種植架”實用新型專利。同年,公司通過ISO9001質量管理體系認證和陜西省中小企業創新研發中心認定。余之超榮獲商洛市第二屆“創業明星”稱號。
不忘初心 帶聯村民致富奔小康
“愛這座大山,就是融入它,讓它變得更好,讓山里的群眾過上好日子。”余之超說,一開始,木耳從當地老百姓手里收購,質量和品質無法得到保證,這成了她的一塊心病。
“鎮上的貧困勞動力若不能穩定就業,消除貧困更是無從談起。”云蓋寺鎮黨委書記蔣維杰說。由于高寒木耳在西華村成功試種并喜獲豐收,這個項目被鎮安縣委、縣政府認定為解決高寒偏遠山區貧困群眾脫貧致富的好項目。
公司的轉型升級得益于政策支持,也讓她義無反顧地投身扶貧工作。余之超選擇依托村集體經濟,與全村貧困戶聯結成穩定利益關系,流轉土地230畝,堅持“公司+合作社+基地+農戶”發展模式,“清野秦綠”高寒食用菌基地建好,公司與西華村村委會簽訂合作協議、與貧困戶簽訂帶動協議,三方合力共贏。
年產600萬袋的液體菌種廠建成了,食用菌實驗大棚和塔架基地建起來了,帶動村上200多人奔上致富的道路。西華村村集體經濟入股100萬元,每年提取分紅,去年受益的貧困戶就有112戶。知識產權、專利技術給公司和西華村帶來源源不斷的收益,2019年村集體經濟收益20多萬元,而村民戶均增收1.2萬元。
“公司管兩頭,中間給農戶。只要他們管理好菌袋,幾乎沒什么風險。”余之超說。公司提供菌袋和技術指導,再統一收購,集中銷售,實現共贏。當地群眾可以半年在公司打工,半年在家中種植。在西華村木耳產業園建設年產高寒食用菌種1000萬袋的菌廠,相比委托東北生產的菌袋,僅在節省運輸、損耗成本一項上即可讓利1000萬元給種植戶,同時為了壯大西華村集體經濟,公司給西華村集體經濟0.1元/袋的補貼。
“去年公司借助職業農民教育培訓平臺,培訓貧困戶98人;種植木耳80萬袋,孵化企業28個,解決了80人就業并讓他們學習了相關種植技術。發展云蓋寺鎮西華村、金鐘村、東洞村、黑窯溝村、米糧鎮青泥村等產業示范基地5個,種植木耳30萬袋,帶動貧困戶70人。”余之超言語之間滿是自豪。“春節前,不得不加班生產手工胚芽面,當前出產的高寒木耳更是銷售一空。有一批慕名從西安來的游客甚至直接到我的木耳基地購買尚在晾曬架上的木耳。”
經過一年的努力,余之超說精神、物質上都有了收獲,公司又得到了一個發展機會,柞水縣派人過來與她接洽,邀請公司到柞水建立木耳基地。
目前,余之超的“清野秦綠”食用菌基地已經沿云木產業路拉開了戰場,不但種植吊帶黑木耳,而且有計劃地發展靈芝、猴頭菇和黑皮雞樅。還準備深化產業,拓寬思路搞觀光農業,讓公司成為推動當地產業和旅游的排頭兵,成為精準扶貧的主戰場。
“做出品牌后,我們的發展半徑就能拓展到中高端市場。”她說。
為了使小木耳做成大產業。她計劃新增菌種生產線5條,到2025年底年產木耳菌種2000萬袋;在全縣重點建設木耳標準化種植示范基地18個,帶動300多人,每人每年增收兩萬多元;打造鎮安木耳品牌,爭取使“鎮安木耳”成為國家地理標志保護產品。“秦綠公司經過多年風雨站穩了腳跟,但我不會止步于此。”余之超表示打贏脫貧攻堅戰之后,還要致力于鄉村振興,以企業發展帶富一方百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