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鵬超
從早期群眾看病的老三樣“聽診器、血壓計、溫度計”,到如今的“B超、CT、核磁共振”;從背著藥箱穿街走巷的“赤腳醫生”到互聯網醫院專家遠程問診;從條件簡陋的鄉村診所到現代化的“超級醫院”……70年滄桑巨變,70年砥礪奮進。70年來,商洛人民切身感受到我市衛生健康事業的飛速發展與進步,越來越多的百姓享受到醫療發展帶來的益處。
優化醫療資源群眾看病不再“難”
丹鳳縣棣花鎮中坪村的孫天社是不幸的,卻又是幸運的。不幸的是他的病被確診為食道癌,幸運的是近10萬元醫療費經各種報銷后只花了7000多元。“得啥病縣上就能查清,方便!新農合、大病保險、民政醫療救助和兜底保障政策都報銷,最后一算賬,咱只花了7000多塊錢。”孫天社逢人便訴說自己的求醫過程。
“小病基本靠扛,大病基本靠拖。”針對我市廣大患者看病難、缺醫少藥的痛點,全市衛生健康人堅持一切為了全民健康、一切服務全民健康理念,持續推進以三級醫院為龍頭的醫療聯合體建設,充分發揮三級醫院在診療服務體系中的輻射帶動作用和先進示范效應,通過上級醫院科主任到縣級人民醫院掛職副院長、派專家坐診、對口支援幫扶等形式,幫助基層醫療機構提升服務能力。目前,市中心醫院、市第二人民醫院和市中醫院與全市11個縣級醫療機構全部簽訂了《醫聯體協議書》,省級7所三甲醫院與我市6所縣級醫療機構建立了醫聯體,實現全市三級醫院和縣級綜合醫院兩個“全覆蓋”,采取“團隊幫扶+專家出診+遠程診療”的方式,把名醫請到家門口,群眾看病遠的問題得到緩解。
為方便群眾在家門口看病,我市積極推行家庭醫生簽約服務,組建服務團隊1693個,簽約居民163萬多人,通過開展主動服務、上門服務,為轄區居民提供安全、有效、方便、價廉的基本醫療和基本公共衛生服務,實現從群眾患病排隊找醫生到家庭醫生主動簽約上門服務的轉變。同時,在二級以上醫院指定科室對接家庭醫生轉診服務,為轉診患者建立綠色通道,讓群眾看病更方便快捷。推進縣鄉醫療衛生機構一體化改革,在全市成立11個醫療集團,構建區域一體、上下聯動、信息互通的新型基層醫療衛生服務體系,進一步促進基層醫療衛生服務能力、效率和活力的提升,逐步讓群眾在家門口看病成為第一選擇。
經過70年的發展,我市辦醫條件明顯改善,逐步形成了以“市級為中心、縣級為龍頭、鎮級為樞紐、村級為基礎”的醫療服務體系。先后投資30多億元完成衛生計生建設項目2000多個,基層醫療機構面貌煥然一新。市中心醫院住院大樓、市中醫醫院醫技綜合樓、市精神病醫院相繼建成投用,建成120急救站15個、婦幼保健院8個,改擴建市、縣區疾控中心及衛生計生執法業務用房16所,社區衛生服務中心4個。全市121個衛生院、2239所村衛生室全部達到規范化標準。核磁共振、CT等高精尖醫療設備配備齊全,國內前沿的醫療技術廣泛應用,一些危難重癥疾患在市內就可以完成救治。與此同時,積極實施醫療技術人才培育、引進工程,先后招錄醫學類碩士研究生118名、本科生1300名、專科生1100名,有效緩解了基層醫療衛生人才短缺現狀,醫技隊伍不斷壯大。
目前,全市擁有三甲醫院1家,三級醫院兩家,二級甲等綜合醫院8家,二級專科醫院13家,衛生計生機構2874個,床位數量13896張,從業人員19743人,其中注冊執業(助理)醫師4362人,注冊護士5098人。人民群眾既“方便看病”又“看得好病”的心愿得到滿足,“小病不出村,大病不出縣”的目標基本實現。
推進醫衛改革群眾看病不再“貴” “我活到70多歲,第一次享受到住院不交押金還能先治病的待遇,真是想都不敢想,我的病能得到這么好的治療,得感謝縣醫院的醫生護士,感謝黨的好政策。”每每說到這里,家住商南縣青山鎮吉亭村的貧困戶劉先富都異常激動。
“辛辛苦苦幾十年,一病回到解放前。”曾是很多患者家庭的真實寫照。2009年起,我市開始實施醫改工作,著力化解老百姓看不起病的難題。全市堅持“保基本、強基層、建機制、兜底線、補短板”的醫改原則,圍繞“人人享有基本醫療衛生服務”的改革目標,落實政府責任,注重頂層設計,創新體制機制,取得了顯著的改革成效。
嚴格落實基本藥物制度,全市公立醫療機構藥品網采率鞏固在100%,市、縣、鎮、村醫療機構實現藥品零差率銷售全覆蓋。積極推進分級診療制度,確定7個專業21個專科163種疾病診療目錄和轉診目錄,開展轉診病人預約診療服務,患者縣域內就診率達到91.25%,基層首診率達到65%,“患者愿意轉、基層接得住、醫院舍得放”的診療秩序初步形成。
扎實實施健康扶貧。圍繞實現“貧困人口實際醫療費用報銷比例90%以上”的目標,7縣區均已設立貧困人口兜底保障專項基金,共籌集資金1.15億元,制定具體的管理辦法,明確救治對象、救治方式及標準,建立了基本醫保、大病保險、醫療救助和政府兜底“四重保障”體系,創新并強力推進“4321”健康扶貧模式,全面提升了貧困人口健康保障水平。
通過不斷深化醫改,我市所有公立醫院全部取消藥品加成,所有醫療衛生機構基本藥物100%陽光采購、100%“零”差價銷售。城鄉居民基本醫保財政補助標準提高到人均450元,100個病種在二級及以上醫院按病種收、付費。在推進健康扶貧過程中,實行“先診療后付費”“一站式”結算,落實大病集中救治一批、慢病簽約服務管理一批、重病兜底保障一批“三個一批”政策,截至目前屬于大病范疇的貧困人口及重病兜底保障的對象全部落實相應政策,近7000人享受“先診療后付費”服務,有效降低了群眾醫療費用負擔。
目前全市建立了以基本醫療保險為主,城鄉居民大病保險為輔,商業保險、民政救助為補充醫療保障體系,城鄉居民參保參合率持續鞏固在98%以上,基本實現“應保盡保”。新農合、城鎮居民醫保、城鎮職工醫保報銷封頂線分別提高到30萬元、11萬元和44萬元,政策范圍內住院報銷比例分別達到62.2%、67.7%和78.8%,住院患者平均報銷比例提高了10.5%,基本醫保、大病保險、醫療救助、疾病應急救助實行“一廳式”服務、“一站式”結算管理,省內異地就醫實現即時結算,全市住院均次費用增長幅度年均下降5%,患者醫藥費用負擔持續減輕,“大病拖小病扛”“一病回到解放前”的現象已經一去不復返。
提升服務能力“健康商洛”增添民生福祉 受經濟發展狀況、生產生活條件等限制,我市在較長一個時期內都處于傳染病多發、婦幼健康水平低下、計劃生育質效不明顯等狀態,時刻考驗著衛生計生綜合服務能力水平。
沒有全民健康,就沒有全面小康。改革開放以來,全市通過抓項目、抓管理、抓質效,不斷加強衛生綜合服務體系建設,有效保護了人民群眾的身體健康。建立健全市、縣、鎮、村四級公共衛生服務體系,基本公共衛生服務項目擴大到14類,經費標準提高到人均50元,實現了公共衛生服務機構全覆蓋。積極開展以老年人、慢性病和嚴重精神障礙患者、孕產婦、兒童、殘疾人等為重點人群的簽約服務,讓群眾就近享受到優質、便捷的基本醫療、公共衛生和健康管理服務,居民簽約服務覆蓋率達95%以上,高血壓、糖尿病等慢性病規范化診療和管理率達90%以上,初步形成了以家庭醫生服務為基礎,以基本公共衛生服務項目為主要內容的服務模式,建立起“小病在基層,大病到醫院,康復回社區”的就醫新格局。
對重點傳染病專病專策精準防控。全市34家二級以上醫療衛生單位全部建成艾滋病篩查實驗室,將肺結核患者納入慢性病管理范疇,持續加強手足口病等傳染性疾病的防控,全市已連續40年無白喉病例,連續25年無脊髓灰質炎病例,2006年以來未發生甲、乙類傳染病暴發疫情,報告發病率低于全省平均水平。自1978年正式實施計劃免疫以來,預防接種服務水平不斷提升,常規疫苗接種率穩定保持在95%以上。
全力推進“放管服”,全面提升現代化治理水平。衛生行政許可實行“集中統一受理,分科限時辦結”工作模式,公共場所單位量化管理實現全覆蓋。對醫療機構執業范圍、醫護人員的執業資質、消毒效果監測和醫療廢棄物管理等進行嚴格監督檢查,持續開展打擊非法行醫專項整治行動,醫療秩序明顯好轉。
婦幼健康關系到千家萬戶的幸福。改革開放以來,我市不斷提高市、縣、鎮三級婦幼健康機構辦醫條件和服務能力,開展各類普惠性婦幼健康項目,孕產婦和0至6歲兒童健康管理率分別達到96.2%、95.28%,組織實施貧困地區兒童營養改善項目,扎實推進“遺傳病聯合基因篩查”公益活動,新生兒出生缺陷發生率顯著降低。洛南、丹鳳、鎮安、商南順利創建為省級婦幼健康優質服務示范縣,孕產婦享受到免費的生育全程基本醫療保健服務。
傳承中醫滿足群眾就醫需求。改革開放以來,國家不斷在政策上扶持中醫藥的發展,鼓勵有條件的基層醫療機構建設中醫館,方便群眾看中醫。目前全市有6個縣創建為全國基層中醫藥工作先進單位,建設國家中醫重點專科(專病)兩個、省級重點專科8個、特色專科(專病)20個,3家綜合醫院創建為全國綜合醫院中醫藥工作示范單位,建成鄉鎮中醫館113個,在全省率先建設村級“中醫堂”26個。中醫藥事業迎來了發展機遇,中醫得到越來越多百姓的認可。
當前,我市正在積極探索基層計生機構、人員和服務項目向健康管理服務轉型,使衛生計生兩支隊伍在工作職責、工作載體和工作目標上深度融合。在工作中創新和完善“計生找人、衛生服務”的工作機制,努力提升基本公衛和綜合服務能力,為大部分居民建立了電子健康檔案,進一步提升了對高血壓、糖尿病等慢性病的規范化管理水平,使人民群眾有了更多的幸福感。
近年來,我市先后榮獲全國艾滋病防治優秀示范區、首批“幸福家庭”示范市、全省結核病防治先進市、免疫規劃達標市、省級衛生城市等榮譽稱號,衛生計生監督執法隊伍先后榮獲“全國衛生監督先進集體”、全省衛生系統“抗震救災工作先進集體”等榮譽稱號。
人口轉型發展“全面二孩”幸福花開 實行計劃生育政策以來,我市人口發展從控制人口數量增長,步入人口與資源環境逐步協調、人口政策與群眾意愿逐步適應和促進人的全面發展的嶄新階段,人口數量得到有效控制。據統計,改革開放以來全市累計少生80萬人,實現人口再生產類型的歷史性轉變,有效緩解了人口對資源、環境的壓力,創造了較長時間的人口紅利期,促進了社會的可持續發展。
改革開放40年,我市衛生計生事業這一情系廣大人民群眾的民生事業,發生著日新月異的變化,越來越多的百姓感受到了醫療發展帶來的益處。衛生計生機構合并之后,我市正積極探索基層計生機構、人員和服務項目向健康管理服務轉型,使衛生計生兩支隊伍在工作職責、工作載體和工作目標上深度融合。2016年,我市實施“全面兩孩”政策,不斷健全生育登記服務制度,完善利益導向政策體系,做好對計生特殊家庭的扶助關懷,積極開展計劃生育特殊家庭扶助工作。人口自增率由1980年的7.48‰下降到2017年的4.9‰,出生人口性別比為106,趨于平穩,形成了實行計劃生育、男女平等、優生優育的新型婚育觀念,提高了家庭的發展能力和群眾對人口計生工作的滿意度。
百姓看病少排隊、付費更便捷、住院更省心、花錢更少了……商洛的衛生健康事業發展成果正在惠及每一名市民,這些看得見、摸得著、能感受到的變化,讓全市人民群眾的健康獲得感、幸福感日益豐盈強烈,健康底氣更加充裕,為我市改革開放寫下了最生動、最完美的注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