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將消失的技藝——
手工木桿秤



木桿秤是中華民族一種古老的文化符號,一種品行的記憶,被列為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當(dāng)今社會,由于電子秤的方便和快捷,隨著它的日益普及,昔日紅紅火火、家家戶戶都離不了的木桿秤已漸漸退出歷史舞臺,淡出了人們的視野。
今年3月份,在洛南縣城西街柏槐社區(qū)臨街只有一間門面的秤鋪里,三組居民魏寬琪和焦鳳琴夫婦正嫻熟地演繹著這門即將失傳的絕活——釘木桿秤技藝。
走進(jìn)老魏家的秤鋪,墻的一邊是兩大箱子的工具和零部件,另一邊是一大堆用來較重的各種型號的砝碼,最惹眼的則是兩側(cè)的墻壁上一個個大大小小、粗細(xì)不一、做工精細(xì)的木桿秤,整齊有序地懸掛在鐵絲之上。
據(jù)魏寬琪介紹,他們魏家三代人一直以釘秤為生。1960年前后,他的父親魏西海辦起了私人秤鋪,從事釘秤生意。1968年,初中畢業(yè)的他就學(xué)會了這門手藝,跟著父親在家里釘秤。2013年,31歲的兒子魏龍子承父志接了他的班,他就過起了含飴弄孫的悠閑日子。然而,令他沒有想到的是,去年7月份兒子嫌收入低放棄了這門生意,到浙江湖州打工去了。不得已,他又重操舊業(yè),拾起了自己的老本行。
魏寬琪制作的木桿秤,稱重最小的只有3公斤,最大的200公斤,種類可達(dá)10余種。過去紅火的時候,一年能賣1000多桿秤,現(xiàn)在一年只能賣200多個,生意一落千丈。眼睜睜地看著這門具有2000多年歷史的傳統(tǒng)老手藝已快走到山窮水盡的地步,魏寬琪夫婦不由得發(fā)出感嘆:“如今用木桿秤的人越來越少了,以后可能再也見不到了!”(郭夏季 樊菊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