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山光伏電站——
昔日荒山野嶺 今天綠色銀行
本報記者李小龍 余婷
5月9日,雨過天晴,初夏的中午炎熱中帶著絲絲涼意,記者驅車來到位于商州區大荊鎮口前村的龍山光伏電站。雖然之前也聽說過這個光伏電站的規模很大,但身臨其境,我們還是被眼前漫山遍野的太陽能電池板所震撼,昔日的荒山野嶺變成了今天脫貧增收的“綠色銀行”。
小山村迎來大項目
車緩緩駛入大門,正準備下車時,電站工作人員姜龍迎上前來,他告訴我們,走路參觀的話,估計得個把小時。于是在姜龍的帶領下,我們開車沿著蜿蜒的盤山水泥路向電站的最佳觀景臺行駛。
十分鐘后,我們來到了位于一座山頂上的光伏管理維護中心,站在三樓的觀景臺,放眼望去,只見四周的太陽能電池板一組緊接著一組、一排緊挨著一排,依山勢沿坡型彎彎曲曲地向遠處延伸,遍布太陽能電池板的群山仿佛披上了藍色的鎧甲,漫無邊際,蔚為壯觀。
“這個光伏基地規模好大呀,這得多少太陽能電池板呢!”記者不禁感慨道。“這里一共安裝了比亞迪多晶硅光伏組件13.5萬塊,占地700畝,裝機容量為35.5兆瓦,是目前陜南地區投資和建設規模最大的集中式地面光伏電站。”剛剛趕來的電站負責人李璽一臉自豪地說。
作為龍山光伏基地從無到有的創建者、見證人李璽告訴記者,當時之所以將光伏基地放在大荊鎮口前村,就是經過在全區范圍內考察,發現這里荒山荒坡地勢平緩開闊,可連片利用面積達700多畝,同時該區域面向東南,平均年光照時間在1500-2200小時,光照相對充足,是光伏電站選址絕佳之地。在市、縣、鎮、村和電力部門的積極推動下,2017年2月投資3.6億元的光伏基地開始動工,2018年5月先期并網發電8兆瓦,2018年10月全部建成并網發電。
“幾個億的項目說落就落在我們村了,這要放在一二十年前那想都不敢想啊,說到底還是黨的政策好,國家發展得快啊!”口前村前任老支書周天民和現任監委主任郝開運都是在村里干了二十多年的村干部,他們感慨地說,光伏基地的建設給村里帶來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多渠道增加貧困戶收入
走出光伏管理維護中心,我們看到旁邊的電池板下,有兩名工人正在干活,便與他們攀談起來。
“給這里背過電池板、搭過鋼架、修過路、種過藥,最近主要是采摘木耳,相比十年前自己家在這山上種包谷強多了,我們在家門口掙到了錢。”今年62歲的王彩玲家住口前村14組,丈夫因車禍腰部患病,兒子大學剛畢業尚未找到工作,是村里典型的貧困戶,從龍山電站開始建設就在這里工作,年均勞務收入1萬多元。
“最近這里活不太多,我正在鎮上的移民安置點裝修新房。”周景泉也是村里的貧困戶,妻子患病后曾在市區和西安相繼進行治療,病沒看好,妻子離世,導致家中負債累累。現在他和30歲的兒子住在3間土房里,這幾年一直在光伏基地打工掙錢,經濟狀況日漸好轉,打算再過段時間就住進新房。

“這些荒山荒坡,已經有好多年沒人管了,現在卻成了村里掙錢的金山銀山,真是沒想到。”周天民、郝開運告訴記者,以前群眾耕種山上的荒地,既擔心收成好,又擔心收成不好,收成好了收的莊稼運不下山,收成不好時一年的辛苦白費了。現在好了,這塊往日的荒地,現在能給村上很多像王彩玲、周景泉這樣的貧困戶每年帶來3份收入:流轉荒山荒坡的租金,每年每畝300至600元年不等;在這里打工的工資,零工每天可以領到80元,長期在這干活的能掙到1萬元左右,以及認領的光伏分紅4年共10500元。
“除了本地村民在這里認領光伏收益,現在全區1萬多戶貧困戶,100多個貧困村都在此認領光伏拿分紅,我們在為全區作貢獻呢!”周天民、郝開運自豪地說。
“光伏+”模式帶動全區發展
李璽告訴我們,該電站年發電量可達3550萬度,收益3000萬元以上。項目正常運行最少可達25年,8年左右時間就可收回全部投資。為了提高山地利用效率、增加收益,電站根據地形地勢,按照“光伏+”的模式,規劃布局了“五個片區”。
在李璽的帶領下,我們首先參觀了旁邊的“光伏+地栽木耳”片區,只見一排排離地1.5米左右的太陽能電池板與地栽木耳間隔排列。據介紹,整個電站有地栽培木耳15萬袋,占地100畝。
隨后,我們來到另一處山坡,一列列藍色的太陽能電池板在陽光的照耀下閃閃發光,其間夾雜著成片的丹參、黃芩、赤芍等中藥材,有些花開正艷,這一片區占地300余畝。再往前走,就是占地50畝的“光伏+辣椒種植”片區,由于辣椒正在育苗,有一些工人正穿梭在電池板間隙,用手中的工具平整土地,雖然被太陽曬得汗如雨下,但他們的臉上卻洋溢著笑容。
在山腳處,離辦公區比較近的是“光伏+棚栽食用菌”片區,這里的太陽能電池板離地面有6米多高,下面是可栽培食用菌24萬袋的香菇大棚,棚里正在孕育著反季節香菇。隔壁的“光伏+花卉苗木”片區內,太陽能電池板下的溫室大棚,種植了一些有機蔬菜、高品質花卉及苗木。
李璽告訴記者,目前商州區將該項目光伏發電收益覆蓋了全區1.18萬戶貧困戶,占該區建檔立卡貧困戶的41.9%,通過認領分紅形式,實現貧困戶戶均年穩定增收3000元左右。同時,光伏板下的農業產業收益,可帶動1870戶貧困戶年增收近3000元,同時通過電站務工可使300多戶貧困戶年增收2萬元以上。
據了解,近年來,商州區把光伏發電作為脫貧攻堅的重要產業項目,既發展高效環保產業,又能讓貧困戶從中受益,形成了一種綠色能源驅動長效脫貧的新模式。除了龍山光伏電站這一大型光伏基地,還同步在全區建成了村級分布式電站63個,全區電站總裝機容量達64.3兆瓦。
采訪結束,回望巍巍山脊的龍山光伏電站,昔日的荒山“種上了太陽”,不計其數的太陽能電池板在陽光的照射下,正源源不斷將光能轉變成電能,點亮貧困群眾脫貧增收的小康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