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楊林)一年來,我市通過實施創新驅動戰略和企業創新能力提升工程,完成發明專利申請775件、技術合同交易額1.45億元、認定高新技術企業15家、全要素生產率35.6%,均圓滿完成省考指標任務。
創新型商洛建設捷報頻傳。按照以“創”促“建”“創”“建”結合的思路,推動品牌創建取得前所未有的成績。2018年4月,山陽省級高新區獲省政府批復,成為全市第2家省級高新區。2018年7月,商洛國家級高新區創建列入科技部預考察計劃,成為唯一一家當年申報、當年列入考察計劃的省級高新區。2018年10月,商州區、丹鳳縣通過省科技廳“創新型試點縣區”評估,正式納入省級創新型縣區建設序列。2018年11月,商南縣農業科技園區被省科技廳認定為省級農業科技園區,全市增至4個。2018年12月,商洛農業科技園區被科技部認定為國家第八批農業科技園區(全國僅32家),柞水縣被科技部確定為全國首批創新型建設縣(全國共52個),均為本次全省唯一入選。
創新服務體系建設步伐加快。市中心醫院神經內科被省科技廳授予“陜西省腦血管疾病臨床醫學研究分中心”。商洛學院與陜西君威農貿綜合公司等3家企業聯合共建的“四主體一聯合”校企合作新型研發平臺——陜西秦嶺特色生物資源產業技術研究院組建方案,通過省科技廳考察論證,正式立項建設;與商洛藍農業科技發展公司合建的食用菌研發中心揭牌成立。2018年,新建市級工程技術研究中心18個,建成星創天地9家、眾創空間5家。
科技型企業培育成果豐碩。在省科技型企業庫注冊企業143家,入庫98家。認定瞪羚企業10家、科技型中小企業19家。培育高新技術企業20家,其中15家已通過認定,累計達到31家。
科技扶貧取得顯著成效。組建了市科技特派員產業技術服務團,選派科技特派員278人、“三區”人才123人,按照“1+1”“1+N”模式,實現了全市701個貧困村科技人員全覆蓋。“三聯三幫三帶”科技扶貧模式得到科技部肯定,有望在全國推廣。
科技成果培育和轉移轉化力度加大。實施地方重大科技專項,“商洛市釩產業關鍵技術及循環經濟產業化研究”經過校企聯合攻關,打通了整個石煤燃燒灰渣提釩工藝流程,形成了高端釩系列產品開發。“基于頁巖釩行業全過程污染防治的短流程清潔生產關鍵技術”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西安交大、西北大學材料研究中心的科技成果在商洛得到轉化應用,形成了海恩動力電池正極材料和動力越源電池負極材料的新能源產業鏈。全年培育科技成果47項,篩選、征集科技成果和專利轉化項目25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