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型電視系列片
《商于古道》解說詞(一)


編者按
電視系列片《商于古道》是由商洛市委市政府策劃、市委宣傳部和市文廣新局牽頭實施的重點影視文化項目,該片由著名電視編導夏駿及其團隊編導攝制,由商洛市委宣傳部、商洛廣播電視臺和星云影視文化集團聯合出品。該片在央視播出后,已成為商洛對外宣傳的又一張名片。為進一步放大該片的宣傳效應,本報特刊發《商于古道》電視系列片解說詞。
【引子】
【解說】
陜西畫家王家民自己都記不清楚,數十年來這是第幾次面對這棟熟悉的老建筑了。他幾乎不用看就能還原出這里的每一個細節。這些細節和故鄉的山山水水一起,在他的腦海中交織呼應,最終呈現為宣紙上的一幅幅丹青妙作。
在這些作品中,王家民將故鄉商洛的歷史、文化和風物凝聚在險峻山嶺、雄關古道和繁華市鎮之中。王家民將這組歷時三年完成的作品命名為《商于古道》。
【采訪】
王家民畫家《商于古道》這一組畫,應該說是我在一輩子的生活積累上,也對于家鄉的歷史了解的基礎上,到了退休之年投入所有的精力來畫的這一組畫。
【解說】
商于古道,是指從秦嶺南麓陜西商洛的商州出發,沿丹江向東南方向行進,穿過丹鳳縣、商南縣的蜿蜒河谷,最終延伸到河南南陽的一條通道。
【采訪】
徐少華 武漢大學 教授
現代漢語的這個讀音,我們要讀“于”,對不對,但是在古音里面,我們把它發的是“烏”的音。那么于,我們說呢,說的是于地,或者是于村,它可能指的另外一個地方,就是指的丹江中游的某一個地方。
【解說】
商于古道全長三百多公里,由丹江水道和陸上通道兩部分組成,因為途經商州和武關,因此也被稱為“商州道”或“武關道”。在現代交通興起之前,這條道路是連接關中平原和南襄盆地的唯一通道。【采訪】張曉虹復旦大學教授它直接從武關出來,通過這個丹水流域進入漢水流域連接江淮地區。
【解說】
正是因為這條通道具有重要的戰略意義,因此,當我們回望這條古道的歷史時就會發現,它并不全像畫家筆端描摹出來的那般寫意,相反,戰火和烽煙反而是這條古道歷史中曾經最為顯著的一個主題。
【出集名】
第一集 烽煙古道
【解說】
殷商末年,楚人在首領鬻熊的率領下參加了滅亡商王朝的戰爭,周王室為表彰楚人的功績,授楚人以子男田地,并將丹陽地區五十里地賜予楚人。于是,鬻熊的曾孫熊繹帶著族人,一路跋山涉水,披荊斬棘,在群山中開辟出一條通道,最終到達丹陽。史稱“篳路藍縷,以啟山林”。
【采訪】
段渝 四川省社會科學院研究員周成王封他在那個荊山,荊山是“封以子男之田”,“居丹陽”。“居丹陽”,那么丹水之陽,那么就是丹淅那個地方,就是河南和湖北交界那個地方。葛劍雄復旦大學教授楚國它最早的發祥地,應該就是今天陜南跟鄂西北這一帶,神農架再往北這一片山區,然后他們發展到江漢平原的。
【解說】
沿著商于古道走向江漢平原的楚人最終建立了一個強大的政權,到了戰國中后期,楚國儼然已是諸侯列國中實力最強的一個。此時距離他們的先祖走出深山已經過去數百年,商于之地在這數百年時光中幾度易手,但楚人依然對這片祖輩的發祥地有著濃郁的情結。正是這種情結,才導致中國歷史上一個影響深遠的巨大謊言和陰謀得以付諸實施。
【解說】
陰謀開始的時間是公元前312年,在楚國的宮廷內,隨著舞女們扭動著腰肢登場亮相,一次尋常的宮廷宴會開始了。宴會的氛圍略顯尷尬,作為主人一方的楚懷王和楚國大臣們的目光更多地流連于舞女的窈窕身姿上,對于賓客的幾次舉杯和開口說話他們都置若罔聞。
換作尋常人此時不是拂袖而去也必是悶坐生氣了,但今天被宴請的不是尋常人,他是來自秦國的相國張儀。張儀此行是為瓦解齊楚聯盟而來,但與秦國交惡已久的楚懷王卻故意擺出了一副愛搭不理的樣子,意欲羞辱張儀一番。
該怎樣打動楚懷王呢?張儀早已成竹在胸。
當著楚國君臣的面,張儀從容地拿出了一卷地圖。當地圖在楚人面前展開的時候,楚懷王再也無暇顧及場中的翩翩舞女了。
這是六百里商于之地的地圖,這塊楚人的發祥地如今輾轉落入了秦國的掌控之中,張儀向楚國君臣提出了誘人的條件:如果楚國同齊國斷交,秦國愿意將商于之地六百里歸還楚國。
這塊承載著祖輩榮耀的土地是楚懷王無法拒絕的,他按照張儀的要求,迫不及待地宣布同齊國斷交。與齊國斷交后,楚國使者出使秦國要求依約交付商于六百里土地,張儀矢口卻否認曾經許下這樣的承諾。
惱羞成怒的楚懷王于是派兵攻秦,然而三戰皆敗,楚國的大國地位自此動搖。
【采訪】
陳道久 商洛市博物館 原館長 從這一次戰爭之后,這個秦國就全部奪了商于古道的這個戰場。
【解說】
河南省淅川縣回車鎮,一塊刻有“屈原崗”三個大字的石碑分外醒目,曾經的商于古道就從這里經過。
公元前299年,楚國三閭大夫屈原在這里攔住了楚懷王的車駕,希望能夠阻止懷王前往武關與秦昭王會面。
【采訪】
徐少華 武漢大學 教授
那當時的屈原是不贊成的。那結果呢,懷王當時聽了后面的一些權臣、寵臣或者阿諛奉承的人的勸告,他還是去了。
【解說】
急于向秦王討要失地的楚懷王,拋下了攔駕直諫的屈原,也拋下了身后的楚國,沿著商于古道走向武關,走向命運的嘲弄,也走向人生的終點。
【采訪】
徐少華 武漢大學 教授 結果一過了武關,秦人就把武關堵住了封住了。
肖云儒 西安交通大學 教授
如果說楚懷王聽了屈原的話不去,楚國的衰落不至于這么快,不知道將來怎么樣?可能中國的這一段歷史也可能有改寫的可能。
【解說】
牢獄之中的楚懷王在人生的最后時光里還是表現出了一個國君的自尊與傲骨,秦國屢次要挾楚懷王簽訂協議割讓楚國土地,都遭到了楚懷王的拒絕,因而他也就一直被關押在狹小幽暗的牢獄之中。
獄中歲月單調而孤寂,生性高傲的楚懷王勢必時常會回想起自己的一生,他曾經任用屈原等人在楚國推行變法,也曾經被推為縱約長率山東六國合縱抗秦,還親自發起了對越國的滅國之戰。如今,卻因為急于得到商于之地,他最終一再地走進了秦人設置的圈套中。
在被囚禁三年之后,楚懷王于公元前296年客死咸陽。楚懷王死后18年,秦人攻破楚國郢都,屈原聞訊后自沉汨羅江。又55年后,楚國滅亡。
這是一條曾經決定大國命運沉浮的道路,因為奔走于這條道路上的車輪和腳步,戰國后期的歷史變得波譎云詭而又起伏壯闊,為什么楚懷王會屢屢落入圈套,又是什么賦予了這片土地如此神奇的魔力?【采訪】徐義華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員秦楚兩家,誰能占領商于地區,誰就占領了交通要道,取得戰略上的優勢。葛劍雄復旦大學教授
往往這個道路的重要,取決于它對道路兩端的作用而不一定是中間的,那么這兩端比如說政治中心、軍事中心還有經濟中心。李令福陜西師范大學教授中國的關中地區是一個政治中心,中國的長江中游地區,就是荊州那個地方,襄陽、荊州那個地方,也是非常重要的一個軍事重鎮,在這兩大中間,有一個非常便捷的道路,就叫商于古道。
【解說】
這就是商于古道的戰略意義,掌控了它就能在爭霸天下的競爭中掌握主動,當它幾經易手終于被秦人掌控之后,又會上演怎樣的歷史大戲呢?
【解說】
1997年,在對丹鳳縣古城村的一次考古發掘中,人們發現了這塊瓦當。瓦當呈半月形,其中一面有篆書的“商”字。這塊瓦當燒制的時間為戰國時期,由此推斷,這里就是戰國時期在秦國主持變法的商鞅的封邑。
公元前362年,21歲的嬴渠梁成為秦國新一任國君,后世稱為“秦孝公”。此時的秦國正是內外交困之際,周圍強敵林立,連年的戰爭消耗了巨大的國力。人才成為秦國振興的當務之急,為此秦孝公向天下頒布了招賢令。
此時,一個名叫公孫鞅的衛國人來到了秦國。公孫鞅是法家學派的弟子,主張趨利避害是人性的根本,必須以誠信而嚴明的法制規范人的行為,震懾人的私欲,以明確的賞罰制度來治理國家。
公孫鞅的法家學說主張得到了秦孝公的支持,公元前356年,秦孝公任命公孫鞅為左庶長,開啟了秦國變法之路。
推行變法之后,秦國逐漸走向強盛,為褒獎公孫鞅的功績,秦孝公把商于之地15邑作為他的封地,封號商君,也稱商鞅。商鞅所得到的15邑封地正是商于古道的途經之地。
將如此重要的戰略要地作為封地進行封賞,可見秦孝公對于商鞅的倚重。而商鞅也不負所托,他生前在秦國強有力的推行變法,即便在他死后,他所制訂的一系列措施依然被秦國后世君主所沿用。
最終,強大的秦軍鐵騎東出六國,一統天下。
【解說】
秋日的午后,秦嶺山中的武關小鎮顯得格外安寧。小鎮的人們過著樸素而恬淡的生活,時光在這里仿佛也放慢了腳步。
往往在不經意間,人們卻能從殘垣斷壁中翻揀出一段金戈鐵馬的崢嶸歲月。
【采訪】田爵勛武關鎮民間歷史文化研究者這塊磚,是過去武關城墻,中間是土夯,兩邊是拿磚壘的,由于這年深日久,雨水沖刷,有些城墻的段落就垮下來了。我后來發現這個磚上有“城”字,于是我就保存了兩塊。
【解說】
武關與東邊的函谷關、西邊的大散關和北邊的蕭關一起并稱為“關中四塞”。如果說商于古道是一條重要的戰略通道的話,那么武關就是這條通道的咽喉所在。
【采訪】
趙凱 中國社會科學院 研究員
從南陽盆地,從這邊進去,沿著武關道,經過像商南到武關到丹鳳,然后呢到商洛,再往北面走到藍田,藍田這邊呢翻過秦嶺這邊,那么就到了這個關中的核心地區,長安、咸陽。【解說】
公元前207年的一個深夜,秦朝的武關守將迎來了一位神秘的客人,此人是劉邦的謀士酈食其,此行他攜帶著大量的珠寶。
劉邦的大軍已經屯兵武關之下,準備由此入關,攻取咸陽。然而武關城池雄偉,兵多將廣,兵力不足的劉邦如果短時間無法攻取武關,他將受到秦軍的合圍。武關成為雙方成敗的關鍵。
為了盡快拿下武關,劉邦采用了張良的計策,派酈食其用金銀珠寶收買武關守將。
得到大量珍貴珠寶的秦將果然心動,在酈食其游說之下,秦將與酈食其達成協議。
輕取武關的劉邦一路勢如破竹,公元前206年10月,劉邦的部隊進入咸陽,秦國滅亡。公元前202年,劉邦建立漢朝,定都長安,開啟了綿延四個世紀的大漢王朝。
商于古道,又一次在國家興亡和朝代更迭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風云變幻的歷史也一再見證:誰控制了這條通道,誰就可能縱橫天下,雄霸中原。
這是一條通往王朝霸業的決勝之路。
【解說】
公元1637年,闖王李自成帶著一隊狼狽的部眾走進了商洛的深山。在不久之前的潼關南原之戰中,李自成的數萬大軍經過明朝官軍連續追擊,如今已是一敗涂地。他和僅剩的17人一路南逃,終于在這片山林之中擺脫了官軍。
慘痛的失敗讓這支殘部彌散著悲觀的情緒,從反明以來,李自成與官軍已經鏖戰了八年。八年中屢戰屢敗,如今更是身陷數萬精銳明軍的合圍中,這里,似乎已經是李自成的窮途末路。
第二天清晨,李自成率部繼續向山中前進,前路迎接他們的究竟會是什么呢?
行至途中,探馬來報,前面金鐘山中有一片可以屯兵的地方。
已處于絕境之中的李自成聽到這個消息內心激動,這里環境險要,四周都是深山,明軍很難發現,加之有可屯兵之所,或許自己可以在這里休養生息,積蓄人馬,等待著東山再起的那一天。
【采訪】
梁中效陜西理工大學教授
它的西北方向,是這個長安,也就是西安,它的東北方向是洛陽。它附近呢有南陽,有襄陽。韓鵬杰西安交通大學教授到明末的時候,這個地方依然是一個歷史上的兵家要地,依然能夠給人提供這么多的發展的這種機會。
【解說】
兩年之后,兵強馬壯的李自成走出了商洛的深山,隨后連戰連捷,一路下潼關,克洛陽,占長安。
公元1644年,李自成率百萬雄師叩關北京,為大明王朝畫上了句號。
【結尾】
歷史的烽煙散去,商于古道已經久別了金戈鐵馬和血雨腥風,只有深山中殘留的遺跡和緩緩流淌的丹江水似乎還在告訴后人,這條古道上曾經發生過影響歷史走向的幾多興衰往事。一如唐朝詩人杜牧在《題武關》中所言:山墻谷塹依然在,弱吐強吞盡已空。今日圣神家四海,戍旗長卷夕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