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代緒剛 圖/石 廣
隆冬時節,走進商南農村,公路四通八達,家家戶戶庭院整潔,房屋修葺一新,時不時能看見路邊大片菜園和一個個香菇木耳大棚……在村子里,三五成群聚在一起打牌聊天的人少了,村民個個都爭著發展產業,到處一片欣欣向榮的景象。
典型示范強勇氣
商南縣堅持把創建全國文明城市與扶貧扶智扶志相結合,積極開展精神文化扶貧,從精神鼓舞、人才培養、文化發展等層面,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重塑全民信仰。通過扎扎實實的創建,商南縣城品位大幅提升,群眾精神文化生活日益豐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深入人心。
為了讓貧困戶受啟發、有想法,商南縣廣泛開展脫貧標兵、最美人物等評選表彰活動,組建脫貧攻堅典型人物事跡宣講團,用身邊人、身邊事,教育引導身邊人,感召廣大群眾進一步樹立與貧困決戰的信心和勇氣。組建文藝宣傳團,舉辦精神文化脫貧文藝演出,以各類先進典型的事跡為素材編排文藝節目,深入貧困村巡回演出890場次,進一步激勵了廣大群眾樹立不想窮、不甘窮、改變窮的思想認識。
“日復一日難變化,精神消極人彷徨。扶貧干部下了鄉,帶著政策帶著糧。幫俺致富出主意,徹底改變俺思想。生活有了新起點,落后面貌變新顏。積極興起新產業,比學趕幫爭當先。”這是商南縣趙川鎮店坊河村群眾自編自唱的扶貧歌,歌中道出了商南縣扶貧工作中扶志扶智取得的顯著成效。
補齊短板激志氣
針對在基層農村出現的個別群眾“靠著墻根曬太陽,等著政府送小康”的思想,以及打牌賭博成風,奢侈浪費盲目攀比等精神短板問題,商南縣在農村廣泛開展移風易俗行動、優良家風培育行動等扶志扶智精神文化脫貧“九大行動”,培樹脫貧攻堅先進典型169個,建設推廣“愛心超市”71個,建立了多勞多得的獎懲機制,全面激發了群眾脫貧內生動力。
在全縣126個村(社區)廣泛開展“評講兌做”主題活動,以“愛敬誠善·文明商南”主題活動為載體,把身邊的典型“評”出來,把身邊故事“講”出來,積攢先進典型積分在愛心超市把商品“兌”出來,先進典型帶頭把表率、示范“做”起來。商南縣金絲峽鎮梁家灣村創新開展扶志扶智“點評”活動,看那些貧困戶脫貧積極性高,該村花樓門組貧困戶王德寬在包扶干部的耐心幫助和激勵式點評雙重作用下,主動作為,養豬30頭,由原來的無產業戶變為產業大戶。現在的梁家灣村,參與發展項目的人多了,自謀致富的人多了,留守婦女自行到村電子產品加工廠務工,閑散人員爭著到產業基地干活,群眾的思想悄然改變。
從“要我脫貧”到“我要脫貧”,從沒有信心、不思進取到用雙手發展產業、苦干實干……商南縣移風易俗、精神文化脫貧“九大行動”“評講兌做”“三美”庭院創建等主題活動,像一把把手術刀,革除了陋習,精準消除了思想“頑疾”;像一股股清風,凈化了鄉風,教化了群眾;還像一團團“催化劑”,煥發了貧困群眾奮力脫貧奔小康的精氣神。智技雙扶增底氣“以前只在電視上聽過當股東,沒想到現在自己也是股東了,像做夢一樣。”商南縣清油河鎮后灣村貧困戶潘沿路用自家的土地入股,每年光分紅就能拿到6000元錢,他還在茶葉基地里務工,一年收入近兩萬元。在商南縣,像潘沿路這樣既獲得分紅,又在基地打工掙錢的新型農民有很多。
商南縣“三變”改革正如火如荼,成為破解農業增效、農村發展、貧困農民增收問題的“金鑰匙”。通過改革,全縣流轉土地7277畝、山地5430畝,建成龍頭企業24家、現代農業園區16個、產業基地189個、農民專業合作社385家,培育能人大戶和家庭農場57個,帶動1.11萬名群眾通過發展“茶、菌、果”等產業穩定脫貧。
為了增強群眾致富本領,商南縣根據貧困戶需求開展主導產業技能培訓,幫助群眾攻破技術難關,掌握科學的種植、養殖等技術。2018年以來,開展職業培訓52期,培訓人數2227人,其中培訓貧困群眾1589人;舉辦農業產業實用技術培訓1800多場次;開展新型職業農民、勞動力轉移等培訓7397人次。依托華潤職業技能培訓學校,開展家庭服務類技能培訓1016人,其中貧困戶687人,跟蹤服務就業率達60%以上,成功輸送100多名母嬰護理、養老護理、家庭保潔人員到西安、南京等大城市就業。探索推行“培訓機構+公司+社區工廠+貧困戶”“互聯網+”培訓模式,實現貧困群眾就業593人。該縣清油河鎮以官方微信為平臺,開展“就業技能大講堂”,定期推送種、養殖技術,讓農民躺在被窩也能學技術。
如今,貧困戶通過貧困勞動力SYB創業培訓掌握了一技之長,既“富腦袋”又“富口袋”,由昔日的深山“窮泥腿子”搖身變成了闖蕩市場的“小老板”。
整治環境提心氣
“因為治理措施到位,現在河水變清了,河溝里沒了臭氣,我們的心情也舒暢了!”說起近年來養雞場周圍的環境變化,家住商南縣富水鎮的汪先生頗有感觸。
商南縣用全域旅游的思維規劃農村環境綜合整治工作,堅持把全縣建成旅游景區、把村莊建成美麗莊園、把路網建成亮麗風景線,實現治理與利用、保護與發展有機統一。全縣配備667名農村保潔員,以農村生活垃圾處置、生活污水處理、養殖污染治理、村容村貌整理、村莊美化綠化為五大重點,大力實施農村垃圾集中回收、人工濕地建設、畜禽糞便無害化處理等項目,著力解決農村環境“臟、亂、差”等問題。
同時,以“美麗鄉村·文明家園”示范村建設為抓手,持續加大農村綜合環境治理,農村人居環境進一步優化。改善基礎設施條件,完善文體廣場、文化活動室、農家書屋、村廣播室綜合性文化服務中心配套設施,開展移風易俗活動,破除陳規陋習,傳播文明理念,培育文明鄉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