堅持55年修通致富路


邢渭林
愚公移山只是傳說,毛氏3兄弟帶領侄子們修路5年的故事,就發生在我們眼前。
——題記
在滿目蕭瑟的冬季,坐在光明村村主任的摩托車上,去采訪“精神脫貧最美家庭”毛社民家,沿著寬3.5米的山路爬行,村主任劉金慶介紹,這條路由毛成斌、毛成君、毛宗治弟兄3人帶領5個侄子,未用國家一分錢,8個勞力耗費足足5年時光,硬是靠人力修通了2.3公里盤山路,這不能不說是一個當代版的愚公故事。
抉擇
丹鳳縣竹林關鎮光明村枸家溝組昌家澗梁的8戶人家,坐落在茫茫流嶺中不起眼的山坳里,東南是雙廟溝,東北8里是原西嶺鄉茶坊埡村,北面是枸家溝,距人家還有4里路的腳程,正南面是古路河丹竹公路,可謂前不著村,后不著店。遠遠望去,公路像一條寬布沿河而繞,山上昌家澗梁人看見路走不上,門前溝和溝垴的四十多畝黏土地是祖祖輩輩賴以生存的根本。
73歲的毛成斌介紹,這山上一直沒條像樣的路,當年在生產隊時,交任務豬他們要一直抬到竹林關食品收購站;包產到戶后,這里地力好、光照充足,每戶年產糧1萬多斤,養豬六七頭,還有山茱萸等農產品,因為沒有路難以銷售,加上信息閉塞,孩子們成家都困難。
1987年,毛成斌、毛成君、毛宗治等4人抬著豬去茶坊埡,走到楊樹臺時,由于小路狹窄,豬腳挨著石巖用力蹬了一下,抬豬人連豬一起滾到崖下,豬一直滾至五六十米的溝底,等送去裝上車,不大一會就死了。1999年,毛社民不在家,媳婦喂的豬沒人抬去賣,殺成白條肉背到茶坊埡,一斤豬肉僅賣三元錢,還是一個多月后才付錢。毛東峰也因為把豬抬下山后,收購者給的價比在山上驗豬時每斤少兩毛錢,差點動手打架。同時,他們在賣糧食、土特產時,同樣遭遇壓秤、壓價的事。
2004年冬,毛成斌、毛成君、毛宗治3兄弟一起合計起修路的事。大哥毛成斌說:“咱這輩就這么過來了,不能讓兒子、孫子也從山梁爬上爬下,咱這里山高人少,即使等到鎮、村安排給咱修路,恐怕咱哥仨都干不動了!”二弟毛成君說:“修就修,趁咱們還能干得動,帶著社娃、社民、書良、玉峰、東峰侄子們一起干吧!”三弟毛宗治附和道:“沒有路的日子真是太難了,你倆主持,外面的事我多跑路。”
艱辛
老兄弟3人下定決心,干起這件幾輩人想干而不敢干的事。他們商量好出工辦法,只上男勞力,婦女勞力做飯、喂豬、帶孩子。于是,叔侄兩輩8個男勞力修路,另外兩個侄子毛小利、毛小民經常不在家,過年回家沒停工就跟著出工。干到年底按投工總數平均到每口人,誰家出工少了,就請工或者出錢,收來的錢用于購買材料。
毛社民介紹,2004年冬天,他們就從門對面的梁畔開始往下修,由于沒有規劃設計,邊修邊看,也沒有爆破器材,土方靠頭挖,石方用鋼釬子撬,每天的進度也就三四米遠,即使這樣,他們仍勁頭十足,頭年冬天到第二年春播前就修了410米。
第二年修前梁彎道時就不那么順利了,要連著兩個盤道才能轉上來,初看上去是土方,挖著挖著石頭就出來了,并且越來越硬,不到20米的路段,8個人修了35天才完成。
5年間,除了種莊稼停工,生病缺勞,其余時間大家全在修路。夏季看到河道人開鐮三四天了,再停工收麥;秋收、秋種結束,一直修路到臘月底,第二年正月初五就開工,每個勞力每年平均要投工150-160個。因為錢少缺爆破器材,能挖、能撬的盡量不用炸藥、雷管,巖方實在撬不下來時,才用自制的硝銨炸藥。
修路的后三個年頭,離家遠了,中午大家都在工地吃干糧,晚上才回家吃碗熱飯,毛社民媳婦腌的三四十斤蘿卜干,一個春季就吃光了。2006年秋,修到口前埡子時,大伙為了趕進度,堅持修到過中秋節才收玉米,哪知中秋過后,斷斷續續下了半個多月雨,玉米發霉了,毛社民家的一頭豬吃了玉米中毒死了。2007年,修楊樹盤時,由于這里背陰,冬天曬不到太陽,冒著雨雪修路,兩個多月后,每個人手都凍爛了。2008年,雙廟溝口兩個涵橋,堤路結合及巖方300多米,整整修了一年,墊方用壞了兩把架子車,最難修的30多米青石巖實在撬不動,又買不到炸藥,村主任幫忙跑手續買到炸藥,才把這段路修通了。
路修到山下雙廟溝口,占用別組村民的地,人家要求用三分稻田換一分坡。五年來,連換地、賠償樹木、購買爆破器材,他們幾家平均每人出資4500多元,損壞自家的樹木還不折價,每戶用壞了20把頭,將四五根一米八長的鋼釬用到僅剩一米左右,出工者每人每年要穿爛三雙黃膠鞋,其間很少有人外出,家里花費全靠婦女喂豬賣錢。毛東峰家中人口多,欠工400多個,請工花了1200多元錢,這還不算自己出工。毛成斌說,那5年硬是把孩子們給修窮了。好在老天眷顧,除了毛社民修到雙廟溝口段時從青石巖上跌下摔斷左手腕外,再未發生受傷事故。河道的光明組群眾都夸他們:“昌家澗梁的兄弟三個真厲害,硬是自己修出了一條路!”
回報
2008年冬,奮戰5年的2.3公里盤山路,在繞了8個盤道后,與丹竹路接通了。5年前,還是中年人的3兄弟,路通后年齡分別是62、58、52歲,毛成斌已步入老年人行列,臉上增加了滄桑,心里卻高興了——總算為后輩兒孫打通了連接外界的通道。昌家澗梁8戶30口人,再也不用望路興嘆,賣豬、賣糧、賣土特產品再不用肩扛背馱、受制于人了。毛社民高興地說:“我現在一年賣糧、藥材,買化肥要省一千多元,去竹林關趕集,不再是耽誤一整天的事,兩個小時就能打個來回。”尤其賣豬,除了不再請人抬著下山,殺豬的人都知道昌家澗梁人喂的豬吃糧食多,出肉率高口感好,銷售價比市場價高,干脆在山上把豬殺成鮮肉再拉下來賣,不過,這個毛豬價格、重量的主動權是由喂豬人說了算的。如今,昌家澗梁戶均120株山茱萸,年產400斤干山茱萸皮子,每戶年產4000斤苞谷,還有核桃等土特產,都是客商開車上門收購。2016年,他們8戶共出售天南星1萬多斤,農用車直接運到大路裝上大車。毛東峰深有感觸地說:“當年因為山路難跑,我只讀到小學三年級就不愿再跑了,路通了之后,我家的孩子上學難的問題也解決了。”現在,他還有了自己的農用車,跑起了運輸。
近兩年,隨著脫貧攻堅工作的推進,毛社民、毛成君、毛東峰三個貧困戶將分到易地搬遷房,以后會有一部分時間在鎮區生活。但是,從目前鎮區移民搬遷的就業看,仍不能使所有搬遷戶都有就業崗位。昌家澗梁有人均1畝多的肥沃土地,有足夠的柴禾可以供他們生活、取暖,昌家澗梁仍是毛家人生存的大后方和根據地。相信乘著扶貧東風,再加上鎮、村干部傾力相幫,昌家澗梁人的致富進程將會更快,昌家澗梁的當代“愚公”們,也一定會為當年的付出感到欣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