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安大學醫院副院長李紅霞掛職工作紀實





兩年的時間里,她為了商南脫貧產業發展,往返西安商南合作社和基地無數次。為了推介商南縣全域旅游,跑遍了8省12市。
24個月的時間里,扶貧攻堅,開展調研,熟悉縣情,為縣委、縣政府出謀獻策,她的足跡遍布全縣的山山水水。
730天的日子里,她發揮優勢、奮發有為、不辱使命,履職盡責,全身心地投入到商南縣政府工作中,她成為了商南人民的一位忠實公仆!
這一串串數字的背后,講述的是長安大學專家型干部李紅霞在商南扶貧掛職的故事,她把“掛職”當“任職”,把“臨時”當“長期”,立足崗位、情系貧困群眾,在工作和生活往來中增進了解、貼近感情、結下友誼,用心、用情在商南這塊土地上書寫了精彩篇章!
勇于追夢實現人生價值
“根據《中共中央組織部辦公廳關于進一步加強選派干部到定點扶貧縣掛職工作的通知》,現選派處級干部到商南縣掛職……請符合條件者踴躍報名。”長安大學網站公告了這個消息后,李紅霞上網認真查閱,了解了中央部署:到2020年,穩定實現農村貧困人口不愁吃、不愁穿,義務教育、基本醫療和住房安全有保障。李紅霞激動得一晚上沒睡覺。
“我是上世紀60年代出生的人,對國家目前的脫貧攻堅工作有一種責任感和情懷,可能有些人不理解。”李紅霞說,“我在高校醫院工作了31年,平時和當過兵、下過鄉的同事聊天時,聽他們講過去的經歷、艱辛的生活,感到他們的人生是那么豐富多彩!而自己畢業后就是在校園里為教職工和學生提供醫療保障、維護校園公共衛生安全、開展傳染病管理以及學生的健康教育工作,在陜西省醫療行業里,整天都是和醫學、藥學、醫療器械打交道,對社會真的了解很少,非常想借此良機鍛煉自己,豐富人生。”
在商南縣政府網站上,她了解商南經濟社會發展、自然資源等信息,看到商南擁有1192種中草藥,當時就想:“我是學藥學的,從學校實驗室到醫院看到的都是炮制過的中藥飲片,從沒見過地上長的中草藥啥樣子,在商南種植有大面積白芨、桔梗、丹參等,若在開花的季節是多么美麗芬芳呀!”
她主動請纓,向組織遞交了申請。2016年11月初,學校選派她到商南縣進行為期兩年的扶貧掛職時,她說她心臟怦怦跳動,當年拿到入學通知、晉升副主任藥師時都沒有這樣激動過,像是夢想成真的感覺。
12月1日,學校送行李紅霞的車輛進入商南縣政府院子,道路兩側整齊排列的紅斑石楠枝頭朵朵火紅的傘狀果在冬季顯得格外耀眼,那是歡迎她的鮮花,也默默告訴她,這是一個秩序井然,團結向上,生機勃勃的大院。
她懷揣赤子之心,開啟了她人生的新歷程!
充實自我勇敢接受挑戰
“掛職是干部成長的舞臺,擂臺,更是考驗干部的熔爐、火爐。我來是帶著學校的使命和責任擔當,是學習和錘煉,是為商南縣如期脫貧摘帽貢獻微薄之力。”到商南后,深知自身的短板與不足,對基層工作知之甚少,缺乏基層工作經驗,她要求自己放低姿態、調整思路,甘當一名小學生,從頭學,從點滴學,理清新崗位職責,明確努力方向,以飽滿的精神狀態投入新的工作中。
她緊盯脫貧攻堅、追趕超越等目標任務,深入學習黨的十八大、十九大精神和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等,學習中省市扶貧工作理論、扶貧政策和商南縣提出的“一心三帶五協同”規劃布局,調閱近年來商南縣政府工作報告、商南年鑒,自覺向書本學、向實踐學、向基層學。同時,通過參加縣委全委會、縣政府常務會、縣人大、政協與政府聯席會、縣長碰頭會等各類會議,學習掌握縣四套班子的工作職能、決策程序、運行機制。
為了弄清商南縣的基本現狀,李紅霞完全放棄了雙休和節假日,排出日程表,深入鎮辦、村莊、企業、農戶家中作全方位的調研,了解發展現狀、面臨的問題。同時,與村組干部、群眾拉家常,了解群眾的所需、所想、所求。
兩年多的時間里,她的足跡遍布商南縣10個鎮辦70多個村,通過聽、閱、查、看等形式,與900多名群眾、30多個政府部門、20多家企業開展座談交流,掌握了縣情概況,理清了發展思路,先后撰寫了6萬字的學習筆記,8篇心得體會,6篇調研報告。
“學習、實踐、思考,再學習、再實踐、再思考”成為李紅霞來商南新立的座右銘。她說:“到商南后,通過工作交流,才知道縣級干部的綜合能力特別強,才明白自己原有的專業知識只是滄海一粟,才認識到自己要學的東西太多了!”
“為了適應新工作、補短板,利用周末、晚上看書,現在可以說成為雜學家了。”回顧這段時光,李紅霞說,“在這兒,辛苦而無悔,延長了生命,每天的工作量是在醫院的三到五倍,這不就是兩年生命變成六到十年啦!”
盡責擔當挑起工作重任
能為商南人民做什么、怎么做、做成什么樣?這些成了李紅霞到商南后每天都思考的問題。
按照商南縣政府黨組分工,她主要協助兩位副縣長做好科教文衛和農業、林業、旅游、扶貧開發等工作,并擔任青山鎮脫貧攻堅工作團副團長,包抓試馬農業園區、現代物流園區建設等市縣級重大項目建設的推進工作。
兩年里,李紅霞帶領縣旅發委、金絲峽旅游公司輾轉寧甘鄂,晉蒙蘇等省市開展金絲峽旅游系列推介活動。
“我是商南人,歡迎你們來看看!”這句話成了她到商南掛職后的口頭禪,宣傳推介商南成了她義不容辭的責任。為了讓外地的朋友更好地了解商南,她還隨身帶著旅游、項目宣傳小冊子,逢人就推介。金絲峽、商南茶是商南兩張名片,她如數家珍,推介活動每個細節她毫不含糊,從交通、食宿到景點的洽談交流,有條不紊,井然有序,讓外省人感受到了商南人的誠信、效率和節奏,最后與多家旅行社簽訂合作協議,有效促進了商南旅游業的發展。
李紅霞嚴格按照重點項目建設的要求,每月深入包抓重點項目現場開展督導檢查兩次,協調解決項目建設過程中的困難和問題。她先后20多次深入包抓的試馬現代農業園區檢查項目進展情況,指導試馬鎮完成了荊家河美麗鄉村提升規劃方案,督促紅廟村按期完成18戶民居改造工程,把《陜南鹿城現代物流園建設項目》協議項目轉化為合同項目,并按要求完成了年度可研規劃報告。
為了產業發展,她引進商南縣秦嶺紅有限公司作為在青山鎮新廟村“三變”改革和壯大村集體經濟的載體,在7、8、9組建設“東方陽光”紅茶基地,規劃投資2135萬元,新建茶園1000畝,改建茶園300畝,同步建設道路、灌溉、廠房、觀光廣場等設施,吸納27戶貧困戶以土地流轉、基地務工、保底分紅、入股分紅等方式參與茶園建設。
在追趕超越、發展經濟的跑道上,李紅霞不甘落后,主動作為,在落實落細上下功夫,用心、用情、用力,成為推動商南縣項目發展的一道亮麗風景線。
脫貧攻堅使出渾身解數
“掛職,不僅人要到位,思想、態度、行動、感情等都要到位。”李紅霞擔任青山鎮脫貧攻堅工作團副團長后說。
她每周用1至2天時間,深入包扶鎮村,督導脫貧攻堅工作,協調解決存在的困難和問題,用心用情地開展扶貧工作。
她包扶的青山鎮以脫貧攻堅統攬各項工作,打好扶志、扶智、扶技、扶德、扶資組合拳,大膽嘗試“支部建基地興產業、能人辦企業帶就業、干部搭平臺促創業”等一系列黨建活動載體,籌劃了生態農業園區、田園藥膳養生區、文碧峰景區“三大片區”構成的綠色生態休閑觀光區,一系列產業扶貧項目點亮了貧困戶脫貧致富路。
圍繞“茶香、菌好、果優、蜜甜”發展戰略,大力發展脫貧產業。在做強1800萬袋食用菌、9000畝有機茶園茶葉的支柱產業基礎上,草薦村成立年產30萬只肉兔的神農兔業公司,草薦村、吉亭村栽植徐香、紅陽等高端狝猴桃品種2000畝,新廟村、馬蹄店村栽植艾蒿1500畝,并建設艾蒿初級加工廠1座,新廟村以“借犢還牛”模式還直接輻射帶動青山、湘河兩鎮養牛產業發展。
圍繞村容村貌,大力實施村莊靚化、道路硬化、庭院美化、環境凈化“四化同步”工作,鎮內實現電、網、視、訊全覆蓋,所有村組道路硬化到位;大力開展農村環境整治活動,扮靚鄉村;開展各類扶志扶智,激發內生動力,開展“好公婆、好兒媳、脫貧標兵、五美村民”評選活動,群眾的獲得感和滿意度不斷提升。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我爸爸是當年寶雞地區著名的老中醫,他的這句口頭禪對我影響非常大。”李紅霞常說。
在青山鎮,她拿群眾當親人,每月定期去看望她所包扶的貧困戶韓傳斌、劉盛偉,現場為他們解決入戶路、過水路面、蓋鴨舍、修繕房屋等實際問題。劉盛偉患病母親去世后,想方設法把他安排在長安大學食堂工作。得知韓傳斌患病住院時,她從學校為他申請了3000元救助款。在她的不懈努力下,兩戶群眾即將脫貧。
2018年,經過李紅霞多次給長安大學領導匯報,邀請校領導到青山鎮考察調研,撥付185萬元作為投資產業發展和基礎建設費。為了完成青山鎮最后一個貧困村花園村脫貧退出,她協調長安大學編制《商南縣青山鎮花園村鄉村振興發展規劃》,爭取25萬元建設村文化廣場、便民橋、技能培訓基地等設施。
如今的青山鎮,在干部群眾的巧手共繪下,正變得越來越美,正在逐步走向富裕、和諧、文明的新生活。
牽線搭橋收獲累累碩果
“我這60斤蜂蜜,你都要了?”“哎!都要了。”
2017年11月,李紅霞在調研中,聽說金絲峽鎮邱家溝組的貧困戶殘疾人黃恩軍家養殖土蜂產了不少土蜂蜜,但由于山大溝深難于銷售,她便把黃恩軍家的土蜂蜜制作過程發至長安大學教職工微信群,利用周末回西安的機會把蜂蜜帶著,次日,土蜂蜜便換成了厚厚一沓人民幣送到了黃恩軍的手上。
她了解到商南盛產香菇、木耳、核桃、花生、蜂蜜、天麻等原生態農特產品,但部分產品的銷路并不暢通。為了打開銷路,解決山區群眾增產不增收的問題,經過多方聯系,在長安大學搭建起了教職工福利消費、教職工生活消費、校園餐飲消費3個“商南縣農產品進大學校園”消費平臺。
通過積極協調,重點發展“校園訂單、企業訂單、電商訂單”三大訂單農業,并采取保底收購保證貧困戶的收益。兩年里,長安大學、陜西師范大學共采購了價值386萬元的商南農特產品。2018年4月,積極協調對接陜西省供銷社和省工商聯,在西安成功舉辦了農特產品展銷推介會,實現銷售額6.03億元。
李紅霞挖掘使用自己人脈資源,多層面開展幫扶,為商南人民群眾辦了一件又一件的實事好事。
她聯系省農業廳蠶桑園藝站、省茶文化研究會、西北農林科技大學西鄉茶葉試驗站在商南舉辦“陜西省茶藝技能培訓班”,長安大學-商南縣農民工培訓基地掛牌;長安大學附中與鹿城中學結對;建成長安大學援建鹿城中學心理健康中心;長安大學赴商南開展“創新農村科技·助力精準扶貧”暑期社會實踐活動;利用周末邀請長安大學專家教授為全縣高中學生進行英語、數學講座;高考臨近,邀請專家教授在商南舉辦考前心理減壓講座;商南縣優秀青年干部培訓班在長安大學開班;商南縣人才引進招聘會在長安大學舉辦……
她積極努力,從省財政廳申請50萬元作為縣醫院修繕資金,爭取到10萬元的資金給縣老干局改善辦公環境,邀請民盟長安大學分會來商南縣作了丹江水資源調研。她對接省水務集團,成功爭取到扶貧助學資金50萬元。多次申請匯報,長安大學校黨委劃撥150萬元黨費,作為商南縣推進“三變”改革的扶貧資金。長安大學為青山幸福院捐贈床上用品130套、圖書5000多冊、計算機25臺、醫療設備20套……
她牽線搭橋,發揮橋梁與紐帶作用,加深了商南和長安大學及多單位聯系,做了很多看得見、摸得著的實事、好事,更為商南縣長遠發展積蓄一筆無形財富。
一腔熱情傾注一方熱土
“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淚水,因為我對這土地愛得深沉!”李紅霞很喜歡詩人艾青《我愛這土地》里的這句詩句。
她的掛職工作接近尾聲,問起這段經歷,她說:“兩年的掛職鍛煉,雖然吃了一些苦,但為我的人生寫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在商南掛職,我學到了許多以前從沒學到的知識,并學會了與老百姓交流的多種方式,以及幫助他們解決困難的各種思路。掛職是有限的經歷,卻積累了無限的財富,是眼界的擴大,更是境界的升華。”
談到未來的暢想,她說,商南縣謀劃的“一心三帶五協調”規劃是個大格局,希望能夠立足自然生態、文化資源等優勢,更好地惠及老百姓,帶動群眾脫貧致富奔小康。
正是因為心里有這樣一個目標,李紅霞總覺得時間不夠用,總想在有限的時間里做更多的事,盡管她到西安對接工作的機會很多,卻經常來不及回家看看,好不容易回家了,也常是換身衣服就走。80多歲的老母親開玩笑說:“你三過家門不入,快成當代的‘大禹’啦!”面對親人,滿心愧疚,她知道忠孝難兩全啊!
得知李紅霞的掛職時間快結束時,純樸的老百姓不知道怎樣表達心里的感激,就邀請她到家里吃飯,拿出商南人特有的苞谷酒挽留她。一干部說,“李縣長骨子里透著學者的溫文爾雅,對人和藹可親,彬彬有禮,血液里傾注的是一心為民的公仆情懷,用心呵護了一批脫貧產業,用情感染了干部踏實肯干的精神。”縣上領導說:“縣委、縣政府舍不得你,商南人民舍不得你,你付出了很多,留下的更多,你詮釋了什么是優秀的領導干部,感謝紅霞縣長!望永遠心系商南!”有人還編出了順口溜:“中央一聲令,長大總動員,美女出長安,紅霞到商南,起步就沖刺,開局是決戰,脫貧有成效,人人都點贊!”這些溫暖的話語,讓李紅霞深受感動,“人生百年,不過剎那之間,能夠親身經歷我國百年奮斗目標,參與到商南縣脫貧攻堅的偉大戰役,是我人生的大幸!我做的事他們都記在心里,而我做得還遠遠不夠啊!我堅信,商南會越來越富,越來越美!”
李紅霞在商南掛職時間到了,冬日的清晨,天空的云朵如火焰般燃燒,漫天紅霞,染紅了山巒、映紅了縣城、溫暖了每個人的心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