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鳳縣改革開放40年綜述
周文治 樊利仁 馮永發 耿李元
因有秦時著名改革家商鞅的封邑遺址,丹鳳縣由此有著“中國改革試驗田”之美譽。
40年來,乘著改革開放的東風,這個昔日貧窮落后的國家級貧困縣,發生了滄海桑田般的喜人變化:2017年底,全縣完成生產總值97.2億元,是1978年的221倍;實現財政總收入3.1億元,是1978年的150倍;城鄉居民收入達27840元、9116元;非公經濟實現增加值53.61億元,占經濟總量比重的55.1%。2017年,全縣固定資產投資達151.3億元,是1978年的7800倍,年均增長25.8%;人均固定資產投資達5萬元,是1978年的6000倍。
看似枯燥的數據背后,是一屆屆丹鳳人民為了創造美好生活而進行篳路藍縷的生動實踐。
現代農業欣欣向榮。至2017年底,全縣有省、市級現代農業園區16個,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13家,農業專業合作社462家,家庭農場107戶,核桃、天麻、香菇、肉雞等特色農業逐步品牌化。丹鳳核桃獲地理標志產品認證,丹鳳葡萄入選全國名優果品區域公用品牌,棣花鎮榮獲全國一村一品示范鎮。
工業經濟提質增效。東河、商棣工業園區等工業集中區相繼建立。祥瑞物聯城市綜合體、中小企業孵化園、安森曼葡萄酒莊等一批工業項目態勢良好。2017年,全縣實現規模工業產值108.8億元,年均增長31.8%,實現增加值28.55億元,年均增長34.1%,比改革開放初期提高了29個百分點。
旅游產業活力迸發。商于古道文化旅游景區日趨成為旅游黃金新干線,棣花古鎮成功創建國家4A級景區,全縣3A級景區達到5家。棣花古鎮被評為全省十佳美麗村鎮、特色民宿集群,進入陜西旅游業百強榜。
城鄉統籌加快發展。商鎮躋身全國重點鎮,棣花成為省級文化旅游名鎮,竹林關鎮晉級國家衛生鎮。文創小鎮、秦嶺飛行小鎮等特色小鎮建設初具規模。農村公路通達工程、通村水泥路建設和縣鎮油路改造相繼實施,全縣公路總里程達216.8千米,是1978年的59倍。
持續改善民生。丹鳳縣深入推進脫貧攻堅行動,帶動進城落戶5.4萬人。陜南移民搬遷、產業園區、小城鎮建設、精準扶貧、陜南移民搬遷工作經驗等多次被中央電視臺新聞聯播報道。
堅持生態發展理念。持續推進飛播造林、退耕還林、天保工程以及重點區域綠化工程,40年新增綠化造林496.7萬畝,全縣森林覆蓋率由1978年的47.6%上升至2017年的67.5%。成功創建龍駒寨、桃花谷兩個國家級水利風景區和武關河國家級自然保護區。
回眸過去,一絲一縷倍感珍惜;展望未來,新征程須追趕超越。在歷史長河中,丹鳳新發展的序幕才剛剛拉開。站在新時代新起點,一幅美麗丹鳳的畫卷,正在這塊古老而年輕的土地上徐徐展開,堅守誠信、睿智、包容、創新的丹鳳人民,正意氣風發地書寫著新的傳奇和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