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吉文艷
“每個月能掙近2000塊錢,還能照顧家里孩子上學,政府建的服裝廠太好了。”在搬遷小區配套的服裝加工廠車間,家住山陽縣銀花鎮的王芳一邊和正在干活的姐妹們聊天,一邊在縫紉機前熟練地加工著服裝。王芳原來住在銀花鎮葉家灣村二組,家里條件不好,老人還有病,日子過得艱難。去年按國家易地扶貧搬遷政策,王芳交了1萬元在移民搬遷點錦苑小區買了一套120平方米的房子,她本人就近在附近配套建設的服裝加工廠上班,有了穩定收入,一家人開啟了新生活。
易地扶貧搬遷是脫貧攻堅的“頭號工程”和標志性工程,是“五個一批”中最難啃的“硬骨頭”,也是從根本上解決“一方水土養不起一方人”地區貧困問題的治本之策。今年以來,我市緊盯移民安置項目竣工率、配套率、入住率按期達標和年度減貧計劃順利實施兩項重點,以“精準搬遷、精確施策、精細管理”為主線,持續加快搬遷安置工作步伐,確保貧困群眾“搬得出、穩得住、能致富”。近日,記者從市移民辦了解到,截至11月底,2018年度減貧計劃中30395戶117377人易地扶貧搬遷對象安置房竣工率、入住率均達到100%,實際入住率達到43.15%,年度搬遷安置任務全面完成。
“三精”模式深入落實。“三精”模式深入人心,成為規范推進移民工作,有效提升工作質量的基本遵循。易地扶貧搬遷對象“三項協議”簽訂率達到100%,對象基本實現應搬盡搬,不漏一人;先人后房、以戶定建要求得到有效落實,人房精準對接基本實現,安置房超面積問題全部整改到位;安置區配套產業逐步完善,八個一批扶持政策因人因戶精準疊加落實,搬遷戶脫貧保障逐步加強;五個一搬遷安置檔案、五卷項目工程檔案、三單一卡后續扶持檔案全面建立,工作管理精細化、規范化程度大幅提升。
“雙示范”社區建設全面啟動。積極開展移民搬遷宜居宜業“雙示范”社區創建工作,目前全市2018年度26個首批擬創建示范點基礎和公共服務設施基本達到群眾生產生活需求,社區管理服務全面做到了場地、人員、經費、制度四個到位,同時已為106個安置區建設社區工廠、配套產業項目和園區152個,提供就業崗位19205個,基本達到已入住易地扶貧搬遷對象戶戶有扶持、人人有保障。
舊宅騰退取得進展。將移民搬遷舊宅騰退復墾作為償還易地扶貧搬遷借貸資金,籌集移民搬遷產業扶持資金的有效途徑,整合國土移民工作人員落實了辦公地點和專門工作力量,細化了舊宅騰退獎補政策、明確了增減掛鉤項目申報實施流轉工作程序。目前,移民搬遷舊宅騰退復墾前期調查基本結束,應騰退舊宅對象家庭信息、舊宅信息臺賬全面建立到位,已完成3800多畝已騰退增減指標備案工作,實際拆除復墾3400多畝,指標交易430.1畝,獲得收入1.2億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