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燁明
俗話說,一人就業,全家脫貧。就業是民生之本,也是扶貧之要。讓有勞動能力的貧困戶實現就業,是幫助貧困戶脫貧最直接、最有效的方法。
絕大多數貧困群眾都有著強烈的勞動意愿,希望通過勞動改變命運。但由于沒文化、缺技能,他們不知道除了在家務農,自己還能干些什么。同時,農村勞動力轉移特別是貧困村勞務輸出,還存在組織化程度低、轉移層次不高、權益保障缺失等一系列問題。給貧困戶送錢送物,不如幫助其實現穩定就業。貧困群眾只有獲得一技之長,才有可能轉移就業,進而有效增加收入、擺脫貧困。這就需要我們的幫扶單位和包扶干部,按照貧困勞動力培訓意愿和市場需求,因人施策、量體裁衣,以村組為單位分類組織開展職業素養、崗位技能、實用技術等免費培訓,進行專項職業指導,全面提升貧困群眾的技能水平和就業能力,確保貧困群眾學以致用、用有所長。
同時,還應根據貧困勞動力就業意愿,制定切實可行的就業計劃,形成完善的就業信息發布制度,充分利用現代傳播手段,廣泛宣傳就業政策,推薦有效崗位信息,讓貧困戶找到適合自己的崗位。大力發展優勢特色產業,推進農業結構調整,加大農副產品、旅游產業加工業和勞動密集型企業的引入力度,讓更多農村勞動力轉移到二三產業,實現貧困勞動力就地就業和自主創業。建立農村轉移勞動力維權工作聯動機制,加大監督檢查力度,切實保障農村勞動力的合法權益。
可以想見,隨著更多的農村勞動力特別是貧困家庭勞動力實現穩定就業,越來越多的貧困家庭就會得到穩定的工資收入,也就一定能夠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中實現共同富裕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