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言道:“夫妻本是同林鳥,大難臨頭各自飛。”但是鎮安縣永樂街道辦北城社區的楊瑤面對災難卻沒有“飛走”,而是以頑強的意志,靠著百折不撓的韌勁,用自己柔弱的雙肩挑起了家庭的重擔,奔走在脫貧致富的創業路上。
今年二十出頭的楊瑤在2014年與丈夫張建結婚,生活平靜而幸福。然而,在2016年5月初,張建在收拾住房時,不慎從樓梯上摔下,頭部受到重創,經開顱手術搶救后,從死亡線上撿回了性命,但現在仍無意識地癱瘓在床。
楊瑤的公公張波一年內兩次腦梗突發,失去了勞動能力。她的婆婆陰長珍患有腎結石,經常發病,難以支撐家里繁重的家務。而在家里,她還有個自小就精神失常的叔叔需要照顧,兩歲的女兒也需要撫養。這一切,全部壓在了楊瑤身上。
面對可能一輩子也醒不過來的丈夫,楊瑤并沒有放棄。此后,楊瑤每天都要不間斷地照顧丈夫的吃喝拉撒。為丈夫喂飯,必須用針管把流食推到喉嚨里。只有一米五出頭的她,每天還要替丈夫翻動僵硬的身體。然而,更揪心的是,30多萬的債務和丈夫后續治療的費用,她也要扛起來。
在困難面前,楊瑤利用現有條件,在沒有本錢的情況下,只能在門前屋后想辦法。一開始,她喂了十幾只兔子,后來又在屋后面圍起了百余平方米的圍欄,飼養起北城社區結對包扶干部送來的70只母雞,只有這樣,她每天才能既干副業貼補家用,又能方便照顧家人。
婆婆陰長珍被這善良上進的兒媳婦感動了,雖然干不了重活,但是手上力所能及的事情,她都是幫著兒媳干。就這樣,一個小小的養雞場建成了。
目前,雞場雖然沒有多大的經濟效益,但是,對于一個尋求發展產業突破口的貧困戶來說,這就是所有生存的希望。
談起今后的產業規劃,楊瑤說,她們目前就是養了幾十只雞,一頭豬,五六只兔子。下一步,自己計劃把三輪車學會,把菜種好,下半年去賣菜。準備把雞場再擴大,打算養上千只雞;準備再養五六頭豬,再把兔子增產些。談起對未來的規劃,楊瑤沒有任何的迷茫和失落,她憧憬著脫貧致富的美好愿景。
禍福無常,面對命運的極速轉變,楊瑤積極面對,盡其所能挑起家里的重擔。她一邊照顧丈夫、公公、婆婆和年幼的孩子,一邊發展養殖業,想依靠產業增加收入。一位平凡的農村婦女,用自己的行動,詮釋了什么是愛,什么是責任。